轩辕风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0章 周妃,中国古代名人传,轩辕风雪,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建安十五年,周瑜病逝于巴丘的消息传到建业时,周彻正在给孙登缝制冬衣。

针线从指尖滑落,扎在掌心,渗出血珠,她却浑然不觉。

孙权走进来,见她对着兄长送来的琴谱落泪,琴谱上还留着周瑜的批注——“彻儿初学此曲,指尖易滑,当缓之”。

他默默递过一方帕子:“我让子敬(鲁肃)去料理后事了,你放心。”

她抬头,眼睛红肿得像核桃:“兄长总说,要助主公一统天下……他还说,等天下太平了,要陪我回庐江看锦鲤……”

“会的。”孙权握住她的手,那双手因常年刺绣弹琴,指腹带着薄茧,“我会带着他的志向,一直走下去。”

那一夜,吴宫的琴台第一次空着。

周彻没有弹琴,只是坐在窗前,听了整夜的风声。

风穿过宫墙的角楼,呜呜地响,像极了兄长当年在庐江吹的笛音。

黄武元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定国号为吴。

册封皇后的那天,百官都以为会是育有太子的周彻,可孙权却下旨,立了徐夫人为后。

消息传来时,周彻正在给孙登整理冠帽。

孙登已经十二岁了,穿着储君的朝服,眉眼像极了孙权,却有她的温和。

春桃气得摔了妆奁,金簪玉钗撒了一地:“夫人!主公怎能如此?您陪了他二十年,太子又是您亲生的!那徐夫人不过是仗着兄长是江东老臣,凭什么压您一头?”

周彻按住她的手,声音平静得像一潭深水:

“徐夫人的兄长徐琨是跟着孙坚公打天下的老臣,江东士族多依附徐家。主公初登帝位,需要他们的支持。”

她拿起一支玉簪,轻轻插在孙登的发间,“登儿,记住,做君王的,心里装的不能只有私情。”

孙登看着母亲,忽然跪下:“儿臣去求父皇!”

“不可。”周彻扶起他,指尖抚过他的脸颊,“你若去了,反倒让你父皇为难。咱们是他的家人,该为他分忧,不是添乱。”

成为“周妃”的日子,反而比从前清闲。

她不再需要在前厅周旋,只在自己的寝宫里教孙登读书,或是给孙权准备他爱吃的腌菜——那是她从庐江带来的手艺,用芥菜和花椒腌的,脆生生的,能解腻。

有时孙权会在深夜来看她。

他穿着常服,卸下了帝王的威严,像个寻常丈夫。

坐在灯下听她讲孙登今日又背会了哪篇文章,或是看她绣花。

有次他拿起她绣的帕子,上面是两只燕子绕着桃花飞,忽然说:“当年在庐江,你裙角绣的并蒂莲,比这个好看。”

周彻笑了:“那时手巧,现在眼神不济了。”

“没有。”他握住她的手,她的指尖有些凉,“你做什么都好看。”

临走时,他总说:“还是你这里最静。”

周彻知道,这份“静”,是她给孙权的礼物。

宫墙之内,人人都想争——争宠爱,争名分,争子女的前程。

她偏不争。

就像当年在庐江喂鱼时,她就懂得,鱼儿争食时最容易呛水,反倒是那些沉在水底的,活得最久。

她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孙登身上。

教他读《孙子兵法》,也教他读《诗经》;带他去军营看士兵操练,也带他去粮仓看百姓缴粮。有次孙登问她:“母后(徐皇后)总说儿臣该多学权谋,可母亲却教儿臣这些,为何?”

周彻坐在廊下,看着远处的宫墙:“权谋能得天下,却不能守天下。你父皇打江山靠的是勇,守江山靠的是仁。你要记住,百姓的心,比任何权谋都金贵。”

孙登似懂非懂,却把这话记在了心里。

后来他成为太子,常微服出巡,见着百姓有难处就记下来,回宫后告诉孙权。

孙权每次听了,都对左右说:“这是彻儿教得好。”

黄龙元年,孙权迁都建业。

新宫落成那天,孙登跟着父亲接受百官朝拜。

周彻站在观礼台的角落,看着儿子衣袂飘飘的模样,忽然想起他刚出生时,孙权小心翼翼抱他的样子。

那时的他,眼里还没有后来的江山,只有初为人父的温柔,笨拙地学着给孩子换尿布,逗得满宫侍女都笑。

嘉禾元年的春天,周彻病倒了。

起初只是咳嗽,后来竟咳出血来。

缠绵病榻时,孙权每日周妃:“性贤淑,有智识,侍奉吴主二十余年,未尝有过。”寥寥数语,藏尽了她在吴宫的岁月。

但建业城的老人们记得的,远比史书上的文字更鲜活。

他们说,那位周妃总爱在暮春时节,带着宫女去护城河旁撒鱼食。

那时的河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卵石,岸边的桃花落下来,飘在水面上,像极了庐江郡将军府廊下的光景。

有次太守的女儿路过,见她蹲在石阶上,裙摆沾了泥,还以为是哪家的平民女子,直到看见她鬓边的珍珠步摇,才惊觉是宫妃。

周妃却笑着递过一把鱼食:“来,试试?这鱼儿通人性呢。”

他们还说,周妃的琴弹得极好。

有一年上元节,建业城张灯结彩,她在摘星楼弹琴,琴音顺着风飘到街上,连卖糖画的老汉都停下了担子。

有人说那是《凤求凰》,有人说那是《广陵散》,唯有曾在庐江听过她弹琴的老兵说:“都不是,那调子像极了周瑜将军当年在军帐里吹的笛音,温温的,却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周妃走后的第三年,孙权下旨,在城西的古琴台旁建了座“清风阁”,取的是她那把琴的名字。

阁里没放别的,只摆着一架桐木琴,琴尾刻着半片枫叶——那是周瑜当年从洛水边捡的木料,周彻嫁入吴宫时带在身边,说“见琴如见兄”。

孙登常去清风阁。

有时是独自一人,坐在琴台前发呆;有时带着太子妃,讲母亲教他辨认五谷的故事;有次甚至带着刚会走路的幼子,指着那架琴说:“这是祖母的琴,她弹的曲子,能让人心安。”

嘉禾六年,孙登病逝。

临终前,他握着孙权的手说:“儿臣不孝,不能再陪父皇了。只是记得母亲说过,百姓的事比天大,父皇要多想着他们。”

孙权看着儿子苍白的脸,忽然想起周彻当年教孙登插秧的模样,老泪纵横。

后来,孙权又立了新的太子,可总在深夜独自去清风阁。

他不懂琴,却总摸着那架桐木琴,仿佛还能听见周彻的琴音。

有次宫女送茶进去,见他对着琴尾的枫叶落泪,嘴里喃喃着:“当年说要陪你回庐江看锦鲤,终究是食言了……”

太元元年,孙权病重。

弥留之际,他让人把那架桐木琴放在枕边,断断续续地说:“把我……葬在……清风阁旁……”

史书上没说孙权的遗愿是否成真。

但建业城的百姓都相信,那位一生征战的帝王,终究是想回到那个能让他心安的琴音旁。

再后来,西晋灭吴,建业城换了主人。

清风阁在战火中被烧毁,那架桐木琴也不知所踪。

有人说被乱兵抢走了,有人说被周妃的后人带回了庐江,还有人说,在一个月色好的夜晚,听见废墟里有琴音响起,调子温温的,像有人在轻轻说着:这人间的风雨再大,总有一处屋檐,能让心安稳地歇脚。

千年后的庐江,还有人养锦鲤。

老人们给孩子讲起三国故事时,会说当年江东有位周妃,她的温柔,像月光一样,照过吴宫的宫墙,也照过乱世里的人间。

而那些在桃花瓣里游弋的锦鲤,说不定就是从建业的护城河里游来的,带着她未说尽的牵挂,一直游到了故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性转女频千金,我和霸总玩商战

平核

那些年,我们一起听过的歌

爱新觉罗筐

骑士王传说之幻刃圆舞曲

旧烛残枫

混沌天帝诀

剑轻阳

我身旁的极品美女们

文剑武书生L

假千金出狱后全家都被逼疯了

南山南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