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火器制造的九阴真经(2 / 2)

讲完这些,云逍拍拍孙元化的肩膀:“就是这么多,如何改进,全都交给你了!”</p>

“下官定不辱命!”</p>

孙元化长身一拜,如同学生拜老师一般。</p>

那几名工匠,更是跪在地上膜拜。</p>

孙元化就已经是大明最顶尖的火炮专家。</p>

可跟云真人相比,就跟刚入学堂的学童。</p>

谪仙,竟是恐怖如斯!</p>

崇祯、李邦华等人在一旁,如同听天书一样,却依然听得津津有味……不明白,却觉得超级厉害。</p>

云逍忽然向孙元化问道:“《火攻挈要》,看过?”</p>

孙元化思索片刻后,答道:“下官并不曾听说过此书。”</p>

云逍一怔。</p>

《火攻挈要》,是系统总结火器技术的一本著作。</p>

据说是由安徽宁国人焦勖,得到汤若望口授的欧洲火器科学技术,并集中了大明火器的技术成就编纂而成。</p>

云逍想了想,不由得哑然失笑。</p>

这本书是崇祯末期才出版的。</p>

而去年汤若望就不在了,焦勖多半是没有从他那里听到过什么西洋火器。</p>

看来汤若望还是杀早了点。</p>

早知道这样,应该把他给榨干了再杀。</p>

败笔!</p>

现在云真人只得亲自操刀了。</p>

《火攻挈要》这本书当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记载了西洋火器的各项详细数据。</p>

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个极其重要的公式,也就是所谓的火炮“模数”设计理论。</p>

这种设计理论,很好的兼顾了火炮重量与威力的平衡,炮身各处承受应力均衡,避免付出很多无用的重量。</p>

此外,根据欧洲长久摸索出来的经验,根据模数理论确定的火炮倍径在22倍左右威力射程可以达到一个较理想的区间。</p>

这个理论成为指导火炮制造的总纲。</p>

大明火炮因为缺少这个模数理论,在火炮威力与重量之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平衡点。</p>

因此各类火炮要么付出了很多无用的重量,要么壁厚不足产生炸膛风险。</p>

直到焦勖引入模数概念后,纺锤体的红夷大炮在华.夏开始大量普及。</p>

由于建奴闭关锁国,模数理论于乾隆时失传了……其实是被建奴束之高阁。</p>

这就导致此后清军火炮越造越大,威力反而没有增加的重要原因,更有将康麻子时期的火炮翻新后,反而射程缩短的笑话。</p>

直到第一次鸦片前,才有人重新认识到了模数理论,螨清才重新以模数理论制造火炮。</p>

然而为时已经太晚。</p>

不久之后,欧洲发明出了后装线膛炮,轻松碾压清军。</p>

如果没有这个理论支撑,火炮造的威力再大,炮弹再怎么花里胡哨,都毫无意义。</p>

终久会有一天走上死胡同。</p>

又是该我人前显圣了……云逍咳嗽了一声,郑重地说道:“我接下来说的,要牢牢记住,当做火器制造的挈要!”</p>

孙元化神色变得凝重,忙拿起纸笔。</p>

“火炮制造,以火炮口内径的尺寸为基数,按一定比例倍数设计火炮的各个部分,如炮身长、膛口外径、炮底径、弹径等。”</p>

云逍一边说着,一边蹲到地上,用小木棍写了出来。</p>

“比例关系如下!”</p>

“口内径为a,口壁厚=0.5a,口外径=2a。”</p>

“炮耳处壁厚=0.75a,底径=3a,弹径=a-1。”</p>

孙元化呼吸急促,握笔的手,剧烈地颤抖起来。</p>

就跟《射雕英雄传》中打酱油的角色,忽然得到了《九阳真经》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