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直视神明(2 / 2)

“还真是如此,你看远处山峦迭起呼应,如青龙坐镇。

三山环绕,北水相连,乃是风水要地。

但赵启的风水造诣显然在我之上,能够通过三元盘来定位风水,其难度极大。

更何况现在只是傍晚,天辰星象都不明显。

除非是能够准确无误的知道二十四天星的位置,以及推演出不同时间的运转变化,否则绝不能如此轻易的定义风水之地。”

蔡安震惊的看着赵启的身影,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年纪轻轻的人,为何会在风水知识上有如此高深莫测的造诣。

自古以来,各个朝代都有专门观天象来推断国运的高人。

秦汉有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唐初设有太史局,后又改司天台。

宋元时期设有司天监,与太史局,太史院为平行并置的机构。

天象风水与寻常风水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不单单需要使用者本身对风水地势的精通,还要详细了解天象分布以及推算天象变化的规律。

这也难怪,为何蔡安会如此惊讶,毕竟这样的本事在一个年纪仅仅不过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身上,实在是显得太过突兀。

在确定了封神的位置之后,赵启亲自返回原地,将狐妖带了过来,再度将其画地为牢,困在那里之后,便开始进行其他的准备。

首先是指挥着特工们以及士兵们从林子里砍下一些树木,搭建成一个小型的神台。

神台方正尺寸必须精确到毫厘。

其次,在神台的正前方放上一张供桌,桌子上正中间是一口香炉,旁边则是三碗液体。

这三个红色的液体分别是黑狗血,公鸡血,以及烈酒。

仅仅通过这一点便不难看出,赵启是在配合傩戏,开展的仪式。

在赵启的指挥下,简易的神台两旁分别系上了各色绸缎,不同的颜色交织在一起,让这神台看上去有一种说不出的诡异感。

这一切都是因为傩戏,这可不是寻常的戏曲,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式驱傩仪式。

方相氏是那时候民间普遍信仰的神祇,乃是祛疾辟邪的神。

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为国家祛疾。

葬礼时方相氏则驱方良,宫廷里方相氏的仪式叫大傩,甚至到了唐朝时期,这还成为了军礼之一。

到后来姜子牙封神之后,世间才有了各种各样如今被人们所知晓的神明。

所以方相氏的大傩仪式,是历史上最早能够通天应地的仪式。

而傩戏,便是由大傩仪式演变而来。

这也是为什么,赵启会选择用傩戏为主导仪式的开端。

他要告昭天地,应天命得授意,再请封神榜,册封狐妖成神。

当然,以后再行封神大典,自然不必次次都用此仪式,这要根据各地风水、封神之物、上古传说来定。

而此次封神大典所使用的‘傩戏’,在民间素有鬼戏之称,主要是因为肢体动作较为怪异,再加上各种各样的面具大多都与宗教鬼神有关。

视觉感官上,也总会让人有一种心理压力。

在现代傩戏已经几乎失传,但古时候傩戏的地位,不亚于近代的京剧。

民间始终都流传着一句话:

带上傩戏面具,人可直视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