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热痢的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5章 家书万金,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我热痢的马,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父亲调回权力旋涡的中心京城,未来的路,注定不会平坦。一股沉甸甸的暖流和隐隐的忧虑交织着涌上心头。

他定了定神,拆开大哥李朗的信。信笺是翰林院特制的洒金玉版宣,透着清贵的墨香:

“吾弟明儿:”

“闻弟连捷三元,摘得‘小三元’桂冠,愚兄于京中拍案狂喜,几欲痛饮三杯!十四岁案首,已属罕见,十四岁连中小三元,更是开我朝百年来未有之先河!吾弟之才,如锥处囊中,其末立见!愚兄与有荣焉,同窗前辈闻之,无不惊叹,皆言‘雏凤清于老凤声’!”

“翰林院中几位清贵前辈,尤其史馆编修陈大人、侍讲学士吴大人,对吾弟之才学文章甚为好奇。陈大人精研《春秋》,吴大人乃当世制艺大家。闻吾弟有进京之期,皆笑言欲与‘小三元神童’手谈一局,切磋学问。此乃难得机缘,待弟至京,愚兄当为引荐。”

“随信附上愚兄于翰林院誊录精注《十三经》一套。此乃院中前辈心血所注,于经义微言大义处阐发尤深,于制艺破题承转亦有独到见解。盼弟于旅途舟车劳顿之际,亦可时时翻阅,增益所学。乡试、会试、殿试,一关难过一关,吾弟切莫因‘小三元’而自满,当以此为新起点,砥砺前行!”

“京城已在望,盼弟早至。兄朗字。”

大哥的字迹清俊洒脱,话语间洋溢着真挚的喜悦与殷切的期望。那套《十三经》精注,厚厚一摞,用青布包得整整齐齐。

李明轻轻抚过书封,仿佛能感受到翰林院里那沉静而浓厚的书香墨韵。大哥已是探花郎,身处清贵之地,却时刻不忘提携自己这个幼弟,这份手足之情,令他心头温热。

最后是母亲王氏与二姐李芸合写的信笺,素雅的花笺上,是母亲端庄温婉的簪花小楷和二姐稍显娟秀灵动的笔迹。

母亲的信满是絮絮叮咛:

“明儿吾儿:闻吾儿连中三元,得‘小三元’之誉,娘心欢喜,日夜悬心方得落地。然喜极之后,复又忧心。江宁繁华,应酬必多,吾儿年幼,切莫贪杯伤身,亦要谨记‘满招损,谦受益’之理。你父升迁,举家返京,路途遥远,山高水长。吾儿归家途中,务必小心饮食,注意寒暖,随行忠叔老成,铁柱憨直,有事多与忠叔商议。待吾儿平安抵家,娘再亲手为你烹制你最爱吃的蟹粉狮子头……”

字里行间,是化不开的慈母牵念。李明仿佛看到母亲灯下写信时,时而展颜微笑,时而蹙眉担忧的模样。那蟹粉狮子头的香味,似乎已隔着千山万水飘了过来。

二姐李芸的信则含蓄得多,只在母亲信末添了几行:

“小弟安好。闻弟连捷,不胜欣喜。家中一切安好,勿念。前日父亲于书房会客,偶有贵客(太子殿下)问及江南新晋‘小三元’少年英才之事,父亲略言弟之勤勉。殿下闻之,似有嘉许之意,临行前特赐下宫制湖笔一方,言‘赠予江南俊彦,望其笔耕不辍,更上层楼’。笔已收好,待弟归家细观。京城风大,弟行路时多加件衣裳。姐芸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四合院:何雨柱顽强成长

戒色

分手后,傅总才知情根深种

伸手摘月

被弃侯门主母?二嫁辅国公杀疯了

夜北兮

快穿种田:我是剧情补丁

魔法神

雪宣折痕

我很苦的

玄学小祖宗下山,豪门圈跪求一卦

芝士快进我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