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珞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3章 灯再燃,深渊集,南宫珞兮,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天宝八载,正月十五。元夕将至,长安城内红灯初挂,市坊火彩渐起,然北郊依旧素雪未融,义频塔静立于原。
塔中七灯复燃已十日。
自七灯焰复之始,世人竞相登塔求辞,有人为家中故人献未说之语,有人为异国故土投帛望返。但塔中众人却知,真正之变,尚未开始。
这一日清晨,沈茉凌独登灯心阶。
塔心帛石之下,一缕新生光焰静静流动,如丝不乱,如水未惊。她知,这非旧火之余,而是“听者之辞”,自帛中生意未绝之处缓缓涌现。
昨夜,她亲见一名来自南海潮州的少年,仅在塔前席地静坐三时辰,不语不动,却引帛心温升半度,致塔灯微颤一瞬。
斐如意谓之曰:“此子不言,却听入心骨。听者也可点焰。”
于是,沈茉凌提笔书下:“听亦为辞”。
—
晨光未满,一老者扶杖自城东缓行至塔门,衣裳素净,脚步沉稳。塔前守辞者起身施礼,未发一言,只将帛笔递与其手。
老者却摇头,将袖中掏出一枚漆黑旧玉,轻放于塔阶之上。塔焰微动。帛心隐浮一语:
“此玉未曾佩于己身,乃先父去世前遗我之物。他生前不喜多言,唯此玉日夜贴胸。今焰已起,我愿以此托一语,非为我言,只为他沉。”
众人默然。塔中帛语者轻抚焰心,点头。
这是“替人言语”的第一例。
沈茉凌称其为:“寄焰”。
—
同日午后,启辞童自听辞亭缓缓入塔。他比从前更沉静,似有所悟。塔众早已识得,不敢扰。
童子不言,只行至帛心前,跪坐片刻,取出一枚由帛语族所赠“辞听石”,安置于掌心,贴近胸口。
焰心静听,不响,不燃,不冷。
童子忽起身,行至灯座之西,立于塔柱之后,以手点地三处,以足踏地两声。众不明其意。
唯斐如意神色微动,道:“他非在说,是在问。”
沈茉凌轻声道:“问谁?”
斐如意道:“问这塔,问这焰,问这世间是否还有能听见者。”
说罢,帛心突现一道青焰,如鲤跃帛池,流转塔心,印入辞柱之上。
帛纹初起,非文字,似图似义,众无法解读。帛语族老匠道:“这是‘先语形’,即语未生而心先定之图。”
这一夜,塔外雪化三寸,未裁灯微暖如春。
—
元夕将临之夜,义频塔未设彩灯,帛道旁却有数十人围坐篝火,自言自语。灯火不耀,帛石不响,唯人语轻轻传来,如丝缕,如旧辞翻页。
塔外东侧,有一少年,自称云中使后裔,年仅十五,随祖辈居边塞多年,未入长安。此夜独自负一片“缄辞帛”上塔,帛上无字,仅以灰绢封边。少年不善言辞,只将帛置于地,自取木枝在雪上写下三句:
“我之语不成辞。”
“我之辞无人听。”
“我之心,尚愿人知。”
守辞者见之,叩首三次,将其帛收入塔心帛炉不烧之席。
沈茉凌立于远侧,久久未语。她知,自七灯再燃后,真正使塔心起变者,并非四方辞官、异国使者,而是这无名之人、弱声之语。
斐如意亦夜中至,见炉未热而帛纹已动,低声言道:“灯虽再燃,塔却未变。若帛之热只系制度、言者、通族,那这火不过旧焰重装。”
沈茉凌点头:“愿辞者愈多,敢听者愈稀。若非天下皆听,又何谓共语?”
—
次日寅时,帛语族发出历来首次不带译文之通告,贴于塔外石壁:
“灯焰之起,不为一言之贵。凡人心未哑,皆可入帛。”
而塔心帛面,首次出现一组由无言者联合绘制的“辞听图”,图无标题,色用黑、白、墨青三色交叠,线走乱序,中心却一圆形空白。帛语长老称之为“焰听之核”。
梦帛工将其刻入帛盘,悬于未裁灯之下。凡进入塔心者,皆能观其纹,若心起温意,帛盘微亮,不发声。
是为“焰听试”。
—
午后,一名婆罗多女巫进入辞心亭。
她步伐若舞,眉间红印,两手持香灰钵盂,却不开言,仅绕灯座三匝,然后以指蘸香灰,轻轻描于塔石。
众人凝目细看,见其描成一圆,其间书一异语,帛语族不识,斐如意静思道:
“是婆罗多古祭词,意为‘焰中有吾声,心中无我名’。”
沈茉凌遂命帛石师刻此辞于辞墙最上,以示“名不显者亦可开辞”。
—
当夜塔心微震,帛心焰色由金转白,旋即升起一道环形焰脉,如心音鼓动,绕帛三转,隐入七灯灯座。
帛注曰:
“焰听者满,塔心转形。”
沈茉凌缓步走入灯前,轻言道:
“若此火真能照彻沉辞,愿我不再为辞之主,只为帛之听者。”
焰微应之。
—
长安城中,流言渐起。
有人说义频塔复燃乃天意,有人则言灯焰中隐含预兆;甚至有诗人夜宿塔外,妄图听见“火中之辞”。
而真正知其变者,仍在塔中,仍在静听,不急,不语。
这一日,有南岭织民入塔。
其族久居岭南之崖,语法异于中原,不用声调分义,而以线结为辞。使者为一老妇,携百尺青帛,帛上满结细索,每一结皆不同形,意为一事一忆一语。
老妇自称“辞结者”,双目已盲,却能于帛上摸索三息,复以指点心结,便有塔灯轻微颤鸣。
帛语族为其布帛印,发觉:她之“辞”不可言、不可听、不可译,但“焰心温跃”之应,竟远胜于多数可言之辞。
斐如意叹曰:“世上之辞,并非皆须出口。亦有万语无声者,自成天地。”
—
于是沈茉凌奏请将“辞结”方式纳入“通义帛典”,成为“七焰前式”中唯一一个不以音、字、象构辞之技。
帛典新页题曰:
“辞可系,心可结。”
此例一开,来自林邑、室利佛逝、扶南、安南、昆仑等地的各类“非汉语辞者”纷纷以各族所传表达法入塔献焰。
有以鼓律送意者,三击一意;有以牙雕符音者,一齿一情;更有“舌静者”,自唇齿封口三载,今于塔前点火而泣,焰心顿燃而塔纹生涟。
—
焰听者日益众。
灯不再照塔中人,而被千帛之心所熏,渐显七种不同色焰。
中焰偏金,为“初语者”
南焰近绿,为“言遗者”
西焰转灰,为“沉语者”
北焰成蓝,为“辞徒远行者”
东焰淡黄,为“童辞未全者”
上焰生白,为“替辞者”
下焰映墨,为“自结者”
帛语族首次以“焰色为义”,编入新卷帛序,命之曰:
《焰义七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