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扩编新军
朴学圣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4章 扩编新军,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朴学圣使,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币的推广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展开着。无论是田赋的征收还是物资的运输,各项事务都在稳步推进之中,这让皇帝朱由校感到十分欣慰,因为他根本无需为此耗费太多心思。
就在此时,完成平定江南骚乱任务的魏忠贤、顾秉谦等一众大臣率领着数以万计的官兵胜利归来,京城内外一片欢腾。与此同时,一同归朝的还有那二十多位奉旨前往各地推广甘薯种植的钦差大人。经过他们长达数月不辞辛劳的奔波与努力,成果斐然——在南方的十几个省份里,总计约有五十万公顷肥沃的良田种满了甘薯;而在北方的数省之地,更是多达一百万公顷的土地被开垦出来用于种植这种高产作物。
根据此前徐光启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来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气候较为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每亩甘薯的产量有望达到惊人的二十石左右!相比之下,由于北方的天气相对寒冷干燥一些,所以只要能够实现每亩产十石的目标便堪称大功告成。如此一来,若按照当前的种植规模及预计产量进行推算,待到天启二年春天收获之际,全国范围内将会迎来高达二十亿石的甘薯大丰收!这笔巨额的粮食收成不仅可以极大程度地充实百姓们的粮仓,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将为朝廷带来足足一亿两千万石的丰厚田赋收入!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成果。南方省份一直以来都有稻田一年两熟的说法,所以推广甘薯的工作进展的并不是非常顺利,毕竟他们还没有经历过严重的饥荒,不知道天气变差对稻田的收益有着致命的影响。而且吃惯了稻米、高粱的明朝人一时之间还无法接受甘薯作为主粮的现实,加上朱由校三声五令,禁止钦差靠行政手段去强迫百姓强制性种植甘薯,所以在南方肥沃的田地中种下的甘薯屈指可数。
北方的情况与南方不同,南北方耕地面积差不多,可北方经过百年来的战争、土地荒漠化,造就了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流民不断涌入南方,如今的北方几个省份已经找不到更多的农民来种植粮食,一百万公顷的数量已经是非常大的面积。等来年春天甘薯收成后,再经过朝廷到地方的一番宣传,朱由校相信,那些流民终究还是会被这亩产吸引而重回故里。
作为朱由校心中最大的一根刺,陕西省一直以来是他特别的重视的地方。为此,他将完成任务的二十多名钦差,分别委派到了陕西八府、山西五府三州、直隶八府两州担任知府、知州。
北方五省,有三个省的地方官府全部换成了支持新政,并尽力推广新政的年轻官员。
......
金秋十月,京城迎来了一年之中最为宜人的时节,素有“金九银十”之美誉。此时的北京城,气候恰到好处,秋日高爽,碧空如洗,既没有春日里那漫天飞舞的风沙,亦无夏日中难耐的酷暑与连绵不断的雨水。随着时光推移,本月的天气渐凉,清晨与夜晚时分凉意袭人,然而白日依旧阳光明媚,暖意融融。
就在这样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清晨,年轻而充满朝气的朱由校,在一群簇拥者的陪同下,亲赴京军大营。他身旁紧跟着那些阿谀奉承的狗腿子们,其中为首的便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吴彤、四营卫掌印太监陶文,还有四卫的指挥使等一众要员。此外,来自五军都督府的诸多功勋贵族们也纷纷随行。
今日对于新军而言,乃是意义非凡的一天——新军第一师与第二师即将毕业!只见那宽阔的校场上,一万六千名身着崭新军装的官兵们整齐划一地静立着,宛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他们个个英姿飒爽,精神抖擞,静静地等待着皇帝陛下的检阅。
过去这整整一年间,这些英勇的将士们历经了无数次艰苦卓绝的训练。其间,他们不仅北上山西,还南下江南,展开了两次长途奔袭作战。如此磨砺之下,如今的他们已然脱胎换骨,无论是军事素养还是战斗意志,都较之初时在欧罗巴人来访之际特意举行的那次检阅时有了质的飞跃,变得更为精锐强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