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民族大义上咱不差事!
微笑小油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7章 民族大义上咱不差事!,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微笑小油菜,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冯知微咬着嘴唇,眼眶泛红地还想再说什么。
郑怀山已经推门进来,花白的胡子气得直翘:\"你个倔驴!非得自己掏钱?\"老人从怀里掏出一个鼓鼓的信封,\"啪\"地拍在桌上,\"诺,这是我的津贴,我也没什么用钱的地方,拿去也买机器吧。\"
方稷赶紧起身,给郑怀山泡了杯茶,茶香在办公室里氤氲开来:\"郑老,您这真是大手笔。\"他转头对铁柱说,\"快去买条新鲜的鱼,中午给郑教授炖红烧鱼,记得多放点您爹特制的酱料。\"
郑怀山被方稷这么一拍马屁,原本准备好的训斥话顿时卡在喉咙里,半晌才重重地叹了口气:\"你啊......\"他端起茶杯,热气模糊了镜片。
一周后,第一封感谢信从甘肃定西寄来。信纸是当地供销社最便宜的那种黄草纸,字迹却工整有力,是农技站的小王代笔的。信纸末尾按着几十个红手印,像一片红色的枫叶:
\"方教授,感谢您送来的机器。今天在农技员的指导下,全村人都来看新机器。老王头试用后直抹眼泪,说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您还记得我们这些黄土坡上的老农民。有了这样的好事,您还第一时间想着我们......\"
信纸第三页突然换了笔迹,字迹歪歪扭扭却格外用力:\"方教授,您带我们种的柠条长得可好了!现在沙丘都固定住了,去年村里第一次丰收了小米!您一定要回来看看啊!——(手印)\"
紧接着是河南淅川的信件,机器送到的那天,头发花白的老支书站在田埂上,送来的人说是方稷自掏腰包买给县里的时候,老支书默默没有说话,在农技员的指导下使用了惠民一号,不得不说,从来没感觉这么省力过,冲天空扯着嗓子喊:\"老方!这机器比驴好使!明年咱村要买十台!\"
信封上沾着些许泥土,里面的信纸是孩子作业本撕下来的,字迹苍劲有力:
\"老方:机器收到了。那天全村人都挤在打谷场上看,跟过年似的。狗蛋他娘说,这铁家伙比咱村的驴还听话!我试了试,好家伙,一天能种五亩地,腰都不带酸的!现在村里通了公路,建了学校,啥都变得越来越好了,就缺你回来看看。\"
最让人动容的是河北青山公社的包裹。打开层层包裹的《河北日报》,里面是两双千层底布鞋。鞋底纳得密密实实,针脚整齐得像田垄一样,每只鞋底都用红线绣着\"平安\"二字。随附的字条上,狗剩歪歪扭扭地写着:
\"方大哥:见字如面。听说您腿不好,全村妇女连夜赶制的,希望这鞋能带着全村人的心意,陪您走出病痛。\"
方稷摩挲着布鞋厚实的鞋底,久久没有说话。
这天清晨,方稷正在整理各地反馈的使用报告。忽然,铁柱风风火火地冲进来,连门都忘了敲:\"老师!出大事了!\"
原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人们听说方稷自掏腰包送机器的事,自发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
老钳工王师傅带着徒弟们连续熬了三个通宵,不仅把生产成本又降低了5%,还改进了防锈工艺。
最让人动容的是,厂长在电话里哽咽着说:\"方教授,这钱我们不能多要。就收个材料费,工钱算我们支援农村建设的!民族大义上,咱们从来都不差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