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远东行政公署\\’的牌子
喜欢黄翅鱼的朱伯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02章 ‘远东行政公署\\’的牌子,摊牌了我真是土匪不过地盘有点大,喜欢黄翅鱼的朱伯瑜,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跟苍狼国那边的买卖算是暂时稳住了,赵老嘎带回来的牛羊马匹,让海兰泡前线的弟兄们肚子里有了油水,士气也高了不少。
南边稍微消停,林好的心思又转回了北边。
海兰泡周边这片地,名义上是黑风寨打下来的,可实际上乱成了一锅粥。原来的白熊国基层组织垮了,留下了一堆烂摊子。语言不通,文化不一样,缺吃少穿,还有零星躲起来的老毛子兵放冷枪,当地老百姓看他们的眼神,不是害怕就是怀疑。
派过去的几个军事管理队的头头天天焦头烂额,根本管不过来。
这天,李墨涵拿着个小本本,一脸严肃地找到了林好。
“大帅!”他先是拱了拱手,“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师出无名则事不成!我军已克复海兰泡,控扼远东之地,当效仿汉唐,设都护府,或立行省,以正视听,安抚夷狄,彰显我黑风寨之天威!”
林好听得眼皮直跳,心里嘀咕:“说人话,不就是得搞个管理部门吗?”
“大帅,依墨涵愚见,不如就叫‘远东行政公署’!此名既有中原气度,又合当前情势,实乃上上之选!”李墨涵越说越激动。
“行行行,就叫公署。”林好摆摆手,“找谁管事?”
李墨涵立马推荐:“我看之前在哈霜城俘虏的那个知识分子,叫什么……瓦西里?对,瓦西里!他在教会学校待过,懂汉语,脑子也还算灵光,改造态度良好,可以让他试试。”
“行,就他了。”林好点头,“让他当个‘署理专员’,就是代理主任的意思。再从各部队抽调些识字的,脑子清楚点的,搭个班子。”
于是,一个临时的“远东行政公署”就算成立了。
找了块破木板,用黑漆歪歪扭扭地写上“黑风寨远东行政公署”几个大字。下面还加了一行白熊文,是找瓦西里写的,估计意思差不多。
牌子就挂在了原来苏维埃某个小办公楼的门口,搞了个简单的挂牌仪式。
李墨涵亲自操刀,写了一篇“安民告示”,用最简单的大白话,夹杂着瓦西里翻译的白熊语,贴得到处都是。内容无非是宣布公署成立,保护良民,恢复生产,减免苛捐杂税——反正老毛子原来的税也没人交了,最后警告那些搞破坏的别捣乱。
为了尽快稳住局面,瓦西里这个“署理专员”还真挺卖力。他按照林好的意思,“任命”了几个在当地有点名望,但跟原来苏维埃关系不大的“当地贤达”。比如一个打猎几十年的老猎人奥列格,一个胡子花白的东正教小教堂的神父尼古拉,还有一个哥萨克后裔的头领谢尔盖。让他们当“顾问”或者“联络员”,帮忙跟当地人沟通。
这几个“贤达”被找来的时候都挺懵,半推半就地答应了。
这个新成立的“草台班子”公署,干的活儿那叫一个接地气。
首要任务是统计人口和资源。瓦西里带着几个识字的士兵,挨家挨户去问,结果人家要么躲着不见,要么就瞎报一通,最后只能靠估算。
维持治安也主要靠王大彪派过去的巡逻队,公署的人最多帮忙调解下邻里纠纷,比如谁家的鸡跑到了谁家菜地里这种破事。
最重要的工作,还是组织居民清理废墟,把能用的木头、铁皮都收集起来,然后就是配合部队征集粮食和劳力。这才是林好最关心的。
对于这个突然冒出来的“黑风寨远东行政公署”,当地的白熊国老百姓反应很复杂。
有些人害怕,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有些人伸长了脖子观望,想看看这伙黄皮肤的到底要干啥。也有少数人,因为能从公署那里领到一点点土豆或者黑面包,暂时不用担心被乱兵骚扰,表现出一种小心翼翼的“欢迎”。
但更多的人是麻木。他们不知道这群占领者会待多久,也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
王大彪对这个“公署”没啥兴趣,他找到林好,瓮声瓮气地问:“大帅,搞这个啥公署,是不是就能让那些毛子老实点?能多给咱弄点粮食和马回来?”
李墨涵在一旁摇头晃脑地解释:“大彪啊,你这就不懂了!此乃政权建设之基石,是长治久安之大略!有了公署,我等便师出有名,方能……”
“搞不懂,搞不懂!”王大彪摆摆手,“反正听大帅的!只要能多搞吃的,多搞马,俺就支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