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98章 《字隙间的太极》,粤语诗鉴赏集,汉字靓仔,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字隙间的太极》
——论粤语诗《有冇嘅辩证》中的语言本体论与存在之思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上,粤语诗歌犹如一块飞地,以其独特的语音质地和语法结构,挑战着以普通话为中心的诗歌美学范式。树科的《有冇嘅辩证》正是一首典型的粤语实验诗作,它通过\"有\"与\"冇\"这对粤语特有词汇的辩证关系,展开了对存在与虚无、语言与世界、自我与他者等一系列哲学命题的诗性思考。这首诗表面上看似简单,甚至带有游戏文字的色彩,实则暗藏玄机,在方言的独特性与哲学的普遍性之间架起了一座精巧的桥梁。
一、字形解构中的存在之思
诗歌开篇即以字形游戏切入哲学思考:\"有噈多咗二横\/冇噈冇得二横\"。在粤语中,\"有\"意为存在、拥有,\"冇\"则是其反义词,表示不存在、没有。诗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两个字在字形上的关联:\"有\"字比\"冇\"字多出两横(即\"有\"字中的\"月\"部比\"冇\"字多出的笔画)。这种观察看似简单,实则暗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无相生\"的辩证思维。老子《道德经》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树科通过字形对比,将这一抽象哲理具象化为汉字笔画的增减游戏,实现了哲学思考的诗意\"降维\"。
更有趣的是第三句:\"有冇嘟喺同个老冇\"。在粤语中,\"嘟喺\"意为\"都是\",\"老冇\"则可理解为\"根本的无\"或\"原始虚无\"。诗人指出,无论\"有\"还是\"冇\",都源自同一个\"老冇\"——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海德格尔关于\"存在\"(being)与\"存在者\"(beings)的区分,以及他关于\"无\"(Nothingness)的论述。海德格尔在《什么是形而上学?》中指出:\"无是否定的根源,而不是相反。\"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诗的形式触及了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所有的\"有\"都从\"无\"中生发,所有的存在都以虚无为背景。
这种通过方言词汇展开哲学思考的方式,在世界诗歌史上也有先例可循。如保罗·策兰的德语诗歌通过挖掘德语词汇的词源和多重含义,展开对战后欧洲存在的思考;而树科则利用粤语特有的\"有\/冇\"对立,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汉语哲学诗学。这种创作方式既是对普通话中心主义的挑战,也是对汉语诗学可能性的拓展。
二、太极图示中的诗性智慧
诗歌第二节引入太极图意象:\"噈睇睇太极图\/阴阳两仪,黑白双色\/你我同框,形态天地\"。从\"有\/冇\"的字形辩证,诗人自然过渡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图示——太极图。太极图中阴阳鱼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形象,恰好成为\"有\"与\"冇\"关系的完美隐喻。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这里实现了三重转化:
首先是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视觉图像。从\"有\/冇\"的字形对比到太极图的视觉呈现,诗歌完成了从语言符号到哲学图示的跳跃。这种转化呼应了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的观点:\"图像俘虏了我们。而我们无法逃脱它,因为它处于我们的语言之中,而语言似乎不停地向我们重复它。\"
其次是将对立概念转化为互补关系。\"有\"与\"冇\"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如阴阳二气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这种思维与道家哲学一脉相承,《庄子·齐物论》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辩证思维在此得到诗意的再现。
第三是将哲学思考转化为人际关系。\"你我同框\"一句巧妙地将抽象的哲学思考具象为人际关系,暗示自我与他者如同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既对立又统一。这种转化令人想起马丁·布伯的《我与你》中关于人际关系本体论的论述,但树科以极简的粤语诗句,达到了相似的哲学深度。
尤为精妙的是\"形态天地\"四字,它暗示太极图不仅是对\"有\/冇\"关系的比喻,更是对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模拟。这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思想形成互文,展现了诗人对传统哲学的诗性理解。
三、方言哲学中的普世关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