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7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03章 路线的分歧,十万大山:1840,我是7天,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按照清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脾性,这时候要把京城保护好,长兴一块地算什么,于是立马答应了。
双方立刻就派人接洽,“丰南号”也是先把地契拿到手,怎么开采,怎么运输是另外一回事。
文莱的煤炭运到东海一带太远了,成本太高,在浙江能开采,通过水运到海边,成本要小的多,再说,未来的规划里,东海一带还需要大量的煤炭的供给。
在淮南、徐州、长兴三地的选择中,沈云峰最后还是选择了长兴这个地方。
1858年8月,受命节制京畿地区军务的僧格林沁抵达大沽口,遂加紧开展海防建设。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后,英法联军将当地海防工事拆除破坏。
僧格林沁到任后,命人在海河两岸修复与新建炮台6座,并添置大量火炮。与此同时,还从京营火器营、健锐营等精锐部队中抽调兵力,将大沽守军编制扩充至7000多人。
考虑到西方的浅水炮舰(艇)能正常穿行于海河,僧格林沁又在河道中设置拦河铁链、铁戗、木筏等各种障碍物,阻止外国军队溯河而上。
除了硬件武备,士兵训练也是僧格林沁的工作重点,他一方面裁减不合格士兵,另一方面对于表现出色者给予额外的奖金。
“丰南号”的火炮和燧发枪也在年底前运送到大沽口,向清军交付。
所以,这是个滑稽的场面,都知道钦州运输公司属于叛匪,但清军还得好言相对,毕竟人家是军火供应商,以后要是有啥维修啥的,还得找人家帮忙不是。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大沽的防御工事于1859年4月基本完成,而《天津条约》换约的日期也已经临近。
在此之前,咸丰皇帝一直对《天津条约》中公使驻京、长江通商、内地游历、赔款付清等条款耿耿于怀,甚至不惜指示在上海的清廷代表以关税全免为交换条件对《天津条约》进行修改,但都遭到拒绝。
到了最后,底牌薄弱的咸丰只好以同意各国进京换约,来换取公使驻京条款的取消。
然而,麻烦就出现在了进京的路线之上。
海河是水路进京最便捷的通道。乾隆年间,远道而来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正是溯海河而上,完成了访华任务。可是,自从僧格林沁在大沽口重建海防之后,海河入海口已然是障碍重重,实际上成了其他船只难以进出的军事禁区。
直隶总督恒福奉命通知英法公使改走北塘进京,但对方却执意要走海河这条捷径。他们固执地认为“接受直隶总督的提议无异于走上耻辱和失败的死胡同”。
英国新任公使布鲁斯的态度尤为坚决,他多次照会要求拆除拦河障碍,但清廷都不为所动。于是在1859年6月25日,英国海军将领贺布奉命率舰队开进海河口,自行拆除海河拦河障碍。
6月17日,英海军司令何伯率先带领舰队到达大沽口外,并要求清军撤去拦河工事。20日,英法使节到达大沽口外。24日,英海军司令发出最后通牒,要求通过大沽口。
当晚,英军派出小舢板炸断大沽口防御工事之一的拦江铁链,行动成功后随即退走。而清军则在英军退走后紧急修补,重新将铁链接上。大沽口的形势一度剑拔弩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