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9章 久病脉缓渐显生机,13女学生小嫩嫩B,短耳的兔子,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三天后的复诊在午后三点,阳光斜斜照进诊室,给张建国的病号服镀上层暖光。他的眼睑浮肿退了不少,竟能露出半片浑浊的眼珠:“昨晚只起了两次夜,早上喝了碗小米粥,竟尝出点米香了。”苏怀瑾搭脉时,指下的缓脉比上次有力些,像春冰初融时的溪水,虽慢却带着生机。
“脉缓而渐实,说明脾肾阳气在恢复。”她调整处方,加了酒炙菟丝子15g,“《中国药典》规定,菟丝子酒炙后滋补力更强,能帮肾脏固摄精微。”话没说完,肾内科王主任推门进来,手里攥着最新的肾功能报告:“肌酐200μmol\/L,降了10个点,你们中医组是不是加了什么秘方?”
王主任的白大褂口袋露出半截听诊器,镜片后的目光带着探究。苏怀瑾笑笑,将脉象图调出来:“没什么秘方,就是按‘温肾健脾、通利水道’的治法,老爷子的脉在好转,说明身体在响应。”她转向张建国的儿子,“西医的透析就像外力帮忙排水,中医是修水渠,让水自己流起来,两者不冲突。”
老人突然抓住苏怀瑾的手,掌心的老茧蹭得她手背发疼,浑浊的眼睛里泛着水光:“闺女,我就想能看着孙子上小学,不想每次透析都怕醒不过来……”儿子别过脸去,抬手抹了把眼睛,手机里还播放着tS集团的广告:“全球首款人工肾芯片,让肾衰患者告别透析……”
苏怀瑾轻轻拍了拍老人的手,触到他腕骨处突出的骨节:“您的脉在变好,说明胃气在恢复,就像枯树冒新芽,得给它时间。”她抽出纸巾递过去,看见全家福里的小孙子正举着糖葫芦傻笑,“下周我们再调调药方,把肉桂加到9g,温阳的力道再足些。”
暮色染透诊室的纱窗时,张建国的轮椅碾过满地余晖,儿子推着他出门前,突然转身鞠了一躬:“苏医生,我们信您,就按中医的法子治。”走廊传来他低声的安慰:“爸,等您好些了,咱回山东老家,您不是总念叨村口的老槐树么?”
苏怀瑾整理着随访记录,听见中药房传来老周筛药的声音,制附子的辛香混着肉桂的温热,在渐凉的空气里弥漫。墙上的《黄帝内经》挂画映着夕照,“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的字句格外清晰。她知道,慢性肾衰的治疗就像场漫长的拔河,西医的透析是稳住绳子,中医的调理则是慢慢往回拉——而张建国脉象的变化,正是身体在这场拉锯战中发出的积极信号。
护士站传来呼叫,下一位患者是高热39c的流感病人。苏怀瑾披上白大褂,经过肾病诊室时,看见张建国的全家福被端正地摆在床头柜上,老人闭着眼睛,嘴角似乎带着笑意。窗外的初雪开始飘落,她想起《黄帝内经》里“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警示,脚步不禁加快了些——在这个病毒肆虐的季节,中医的脉诊与方药,正像道温暖的屏障,守护着每个渴望康复的生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