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灵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杜甫,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墨灵析,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此时流寓成都,在友人帮助下于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之所。然而,这种生活并不稳定,经济上常陷入困境。他远离故乡,思念亲人,漂泊的生活使他身心疲惫,对未来感到迷茫。长期的流离失所让他对安宁生活充满渴望,草堂周边的自然景色成为他心灵的慰藉。

- 创作风格的转变与沉淀:在经历了多年的颠沛流离和社会动荡后,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更加成熟。他不仅关注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也开始从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中汲取灵感。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在反映社会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和意境的营造,《绝句漫兴》组诗正是这种创作风格转变与沉淀的体现。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绝句漫兴其七》创作于安史之乱后期他漂泊西南寓居成都草堂之时,特殊的创作背景深刻影响了诗中的情感表达。

乱世中对自然美的珍视与热爱

- 社会动荡反衬自然之美:当时安史之乱虽接近尾声,但社会依旧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政治腐败黑暗。在这样混乱、困苦的社会背景下,草堂周围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显得尤为珍贵。诗中“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所描绘的杨花铺径、荷叶点溪的美景,与外面动荡不安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使杜甫更加敏锐地捕捉并珍视自然之美,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其展现,表达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在自然中寻得片刻心灵慰藉。

- 个人漂泊中自然成精神寄托:杜甫长期漂泊,居无定所,生活艰难且内心迷茫痛苦。成都草堂相对安宁的环境,特别是周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成为他漂泊生活中的精神寄托。诗中描绘的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场景,如“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让他在乱世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宁静,借对自然的赞美,抒发对这种宁静、美好境界的向往,以慰藉自己疲惫的心灵。

壮志未酬与现实无奈下的复杂情绪

- 壮志难酬的苦闷隐于景中:杜甫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但战乱导致社会动荡,政治环境恶劣,他根本没有机会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在创作此诗时,尽管他暂居草堂,看似安宁,可内心壮志未酬的苦闷始终存在。诗中虽着重描写自然美景,然而在这背后,是他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叹息。他只能通过欣赏自然来转移注意力,美景与壮志难酬的现实形成反差,更强化了他内心的苦闷。

- 对现实无奈的委婉表达:面对社会的混乱和个人的困境,杜甫深感无力改变。诗中描绘的宁静自然景象,从侧面反映出他对现实的无奈。他无法改变动荡的局势和自身的处境,只能在这一方自然天地中寻找安慰。这种无奈之情,不像他一些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那样激昂悲愤,而是以一种较为委婉、含蓄的方式,融入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之中,使诗歌情感更加深沉复杂。

漂泊生活中对和平宁静的渴望

- 漂泊经历强化对宁静的向往:多年的漂泊生活,使杜甫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他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切渴望和平与安宁。诗中所展现的“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的宁静画面,是他内心渴望的生活写照。在这小小的自然场景里,没有战争的纷扰,没有生活的奔波,生命能在平静中成长,这正是他在漂泊中梦寐以求的。创作背景中的漂泊经历,使他对和平宁静生活的渴望在诗中得以深刻体现。

- 以自然宁静映射对社会的期盼:杜甫借描绘自然的宁静和谐,实际上是对整个社会能够恢复和平、安定的期盼。他希望饱受战乱之苦的国家能如诗中的自然世界一样,万物复苏、和谐共生。这种对社会的期盼之情,隐藏在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背后,使诗歌在表达对自然喜爱的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女儿都火化了,还陪白月光过生日?

小野泽

重生58:带着系统闯天下

飞翔的苍鹰

上城之下

李马

星铁:开局变身阿古茹奥特曼

莫比书生

综武:我文弱书生,众夫人身怀绝

来清酒半壶

美女总裁的僵尸老公

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