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二》李白
墨灵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行路难·其二》李白,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墨灵析,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结尾长叹,无奈选择归隐
- “行路难,归去来!”诗歌结尾,李白再次发出“行路难”的感叹,这一声长叹,饱含了他对人生道路艰难险阻的深刻感慨。在求仕无门、理想破灭的情况下,他无奈地选择“归去来”,萌生归隐之意。但这种归隐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妥协,其中蕴含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与不甘。
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的挫折与愤懑
政治理想破灭:李白怀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远大政治抱负,受唐玄宗征召入京。然而,在长安期间,他仅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主要职责是为宫廷宴会、庆典等创作应景诗文,无法真正参与政治决策,实现其济世安邦的理想。天宝三载(744 年),李白遭权贵排挤,最终被“赐金放还”,这意味着他政治生涯的重大挫折,理想彻底破灭,内心充满了愤懑与不甘。
对自身境遇的反思:离开长安后的李白,开始对自己的人生境遇进行反思。他意识到自己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如诗中所写“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使他难以融入当时的官场环境。在追求仕途的过程中,他虽有才华却屡屡碰壁,像冯谖、韩信、贾谊等历史人物一样,怀才不遇,这让他对自身的遭遇有了更深刻的感慨,也促使他将这些复杂的情感融入诗歌创作中。
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压抑
官场的腐朽与排挤:唐玄宗后期,朝廷政治日益腐朽。权贵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排挤贤能之士。李白身处其中,深切感受到官场的黑暗。他不愿意阿谀奉承、攀附权贵,因此遭到了诸如高力士、杨国忠等权贵的诋毁与排挤。这种恶劣的官场环境,使得像李白这样正直且有才华的人难以施展抱负,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社会风气的世俗化:当时社会风气逐渐变得世俗和功利,人们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行为低俗。诗中提到的“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正是这种世俗风气的写照。李白的高洁志向与这种世俗风气格格不入,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倍感孤独和压抑,这也成为他创作此诗表达内心愤懑的重要背景因素。
在这样的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下,李白创作了《行路难·其二》,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对世俗的不屑以及对理想政治环境的渴望。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个人经历挫折催生愤懑无奈
政治理想破灭引发的愤懑:李白一心渴望在政治上大展宏图,却仅任翰林供奉,最终被“赐金放还”。这一挫折使他开篇便疾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将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这种强烈的愤懑贯穿全诗,如“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借冯谖典故,诉说自己在权贵门下不得志的痛苦,表达对政治理想破灭的极度不甘。
对自身境遇反思后的无奈:离开长安后的反思,让李白意识到自身性格与官场环境的冲突。“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表明他不屑世俗却又无奈的心境。他明白因自身高洁,难以融入世俗官场,这种无奈在诗中逐渐蔓延,最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喟叹,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社会环境黑暗强化批判与渴望
官场腐朽引发的批判:唐玄宗后期官场腐朽,权贵排挤贤能。李白深受其害,对这种黑暗现象充满批判。“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借韩信、贾谊的遭遇,暗指自己被权贵打压,批判官场排挤贤才的恶劣风气,表达对腐朽官场的愤慨与不满。
世俗风气催生对贤主的渴望:社会风气的世俗功利,让李白倍感孤独压抑。他通过“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描绘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场景,表达对贤明君主的强烈渴望。与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他对黑暗世俗的不满以及对理想政治环境的向往,这种情感在诗中愈发浓烈,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创作背景使《行路难·其二》情感丰富且深沉,既有个人的愤懑无奈,又有对社会的批判与渴望,多种情感相互交织,成就了这首动人诗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