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风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6章 徐晃,中国古代名人传,轩辕风雪,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行至马冢屯,见屯外壕沟深丈余,遂令士卒以土囊填壕,突然杀入营中。

时关羽正于主帐议事,闻报马冢火起,惊曰:“徐晃此计,吾竟未察!”

急率亲兵驰援,却见徐晃已立旗于屯中,旗下铁戟如林,寒光夺目。

关羽坐骑赤兔马如闪电般驰至阵前,遥见徐晃银枪白马,不禁大呼:“公明别来无恙!”

徐晃却立马横枪,朗声道:“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

二将大战三十合,不分胜负。关羽忽觉徐晃招式中暗含守势,心中一动:“此公非来决战,乃拖时间耳!”

果然后方喊杀声起,原来关羽营寨多处火起,乃徐晃预先埋伏的伏兵趁乱纵火。

关羽回望浓烟蔽日,心知腹背受敌,只得拔马而走。

徐晃率军追杀二十里,直至汉水边方止,此役斩俘敌军万余人,樊城之围遂解。

战后,曹操在给荀彧的书信中写道:“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公明真天人哉!”并特赐“假节钺”,许其战时可先斩后奏。

徐晃治军,以“严”闻名。

某年率军过杨县,有同乡士卒私离营寨归家探视母亲,徐晃得知后,立斩于辕门。

众将求情:“此卒孝行可嘉,乞将军开恩。”

徐晃流涕曰:“吾非不念其孝,然军法如山,若纵一人,何以服众?”

遂遣人厚恤其家。从此,所部士卒莫敢违纪,时人称其“徐晃之兵,止如丘山,动如雷霆”。

然对待百姓,徐晃却有慈柔之面。

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张鲁,途经陈仓,见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他下令“敢有劫掠民财者,斩!”

并开仓赈济饥民。当地百姓感其德,自发编歌谣传唱:“左将军,徐公明,马不食粟,兵不扰民,千里无烟,忽闻鸡鸣。”

黄初七年(226年),孙权遣诸葛瑾攻襄阳,时徐晃已染沉疴,仍强撑病体率军御敌。

他坐在担架上,指挥若定,令士卒于岘山设伏,大败吴军。

班师回朝时,曹丕亲至洛阳城门迎接,见徐晃须发皆白,形容憔悴,不禁落泪:“将军老矣,真吾之廉颇也!”

太和元年(227年)春,徐晃病情日重。

他唤来长子徐盖,口述遗表:“吾本寒微,蒙太祖、文帝厚恩,位至列侯。今病重将终,唯愿陛下轻徭薄赋,慎用兵戈,使百姓得安。吾死后,以布衣殓之,墓中勿置金宝,违吾志者,非吾子孙也。”

言讫,取铁剑置于枕边,凝视窗外飘落的梅花,喃喃道:“公明一生,无愧于天,无愧于君,足矣……”

是夜,星陨于箕尾之位,享年六十有五。临终前,他忽然握住徐盖的手,目光炯炯:“切记,为将者,胆欲大而心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语未尽,气绝。

魏明帝曹叡闻讣,素服临朝三日,追谥“壮侯”,配享太祖庙庭。

太和三年(229年),明帝遣使至徐晃墓前祭告,见墓前有老卒三人,皆断臂跛足,正焚香哭拜。

问之,乃当年樊城之战时徐晃部下,曰:“将军尝言‘战阵之上,无父子,无兄弟,唯有忠勇’,吾等虽残,犹记将军之恩。”

《三国志》作者陈寿曾于书中这般勾勒徐晃:“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

此语道破其用兵精髓——不打无准备之仗。

与张辽的“勇而善变”、乐进的“猛而无前”不同,徐晃更似一位冷静的棋手,每落一子必谋全局。

他的“长驱直入”战术,被后世兵家写入《百战奇略》,成为“兵贵神速”的经典案例。

唐代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其设庙享奠,徐晃赫然在列。

宋代《武经总要》亦将其樊城之战列为“围魏救赵”的变种范例,称其“避实击虚,因敌制胜,真良将之法”。

明代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多次引用徐晃治军之法,强调“令行禁止,始可论兵”。

在民间传说中,徐晃被演绎为“铁戟神”,言其夜间常于冢间舞戟,寒光映月,鬼魅皆避。

虽为附会,却足见其在百姓心中的英雄形象。

元代杂剧《徐公明大战沔水》更是将其与关羽的对决搬上舞台,剧中徐晃唱道:“非是某无情义,奈如今社稷为重!”道尽乱世名将的无奈与坚守。

站在许昌城外的荒野,远眺徐晃当年屯兵之处,犹见断戟残戈埋没于荒草之间。

这位从汾水河畔走出的寒微少年,用一生的征战,在三国乱世刻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他是曹操手中的“亚夫之将”,是令关羽“大意失荆州”前最忌惮的对手,更是中国军事史上“慎战”与“善战”结合的典范。

当历史的硝烟散去,那柄曾斩破苍穹的铁戟或许早已锈蚀,但徐晃的忠勇之名,却如汾水之水,流淌在华夏文明的血脉之中,亘古不息。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徐晃的评价尤为深刻:“徐晃之解樊城,非特善战,实乃知义。其阵前拒关羽之谊,正见臣子事君之节。”

此语道破徐晃性格中“忠”的内核——他并非单纯的武夫,而是将“忠君”与“守义”深植于心的儒将。

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特意收录了徐晃拒受曹操额外赏赐的细节:“太祖以晃功,欲益其封邑,晃固辞曰:‘此乃诸将之力,某何敢独贪?’”

寥寥数笔,勾勒出其谦逊之风。

唐代诗人杜牧路过徐晃故里,曾作《过杨县怀徐公明》:“铁戟沉沙锈未销,当年义胆照青霄。三分天下功名在,不及汾河月色遥。”

以铁戟、青霄、汾月等意象,寄托对这位乱世名将的追怀。

宋代文豪苏轼在《赤壁赋》中虽未直接提及徐晃,却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暗合徐晃临终前“布衣殓之”的淡泊——功名虽显赫,终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沙。

在山西运城一带的民俗中,徐晃被尊为“平安神”。

每逢年节,百姓便会在门上张贴绘有徐晃持戟的年画,谓之“镇宅避邪”。

当地传说,清光绪三年(1877年)大旱,百姓于徐晃墓前祈雨,竟得甘霖普降。

虽为迷信,却折射出民众对忠勇之士的朴素敬仰。

更有匠人以徐晃的铁戟为原型,打造出“镇河铁戟”,立于汾水险滩处,祈望其英魂能镇住水患,护佑一方安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火影:我成了宇智波最强王者

看图说话

远征军,从收编溃兵开始称霸南洋

土豆勇者

能变成光的雷奥尼克斯

梦回有亿年

1981小渔村,从赶海买船开始

穷鬼自嗨

性转女频千金,我和霸总玩商战

平核

被逼出宗门后,我继承了一座神墓

时空归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