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六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6章 文明的真相,大明:朱重八的六岁小皇叔,年代文六六,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晨光漫过长安城的飞檐时,朱五六忽然听见玄铁令牌发出蜂鸣。

他低头望去,令牌背面的九州光图正泛起涟漪,那些原本清晰的郡县轮廓边缘,竟渗出细碎的荧光——像是无数条毛细血管,正从十圣思想的主脉向更细微的文明肌理延伸。

“这是‘市井频率’在响应。”系统的声音里带着新的波动,“文脉星图的自演化,从来不止于庙堂与典籍。”

朱五六握着令牌穿过西市,果然见寻常巷陌里藏着奇迹。面摊老板揉面的节奏突然变得奇特,面团在案板上旋转的轨迹,竟与《周易》的太极图重合,蒸出的馒头掰开时,热气里浮着“民以食为天”的光纹。

隔壁酒肆的掌柜正用酒提子打酒,酒液坠落在陶瓮里的声响,恰好是《诗经》里“丰年多黍多稌”的古音,饮者杯中的酒沫聚散,拼出了农谚“春种一粒粟”的动态图谱。

最令人称奇的是街角的修笔铺。

白发老匠人的刻刀在笔杆上游走,刀痕处渗出的青光,竟与太学碑林的“文以载道”光流产生共鸣。

他修好的毛笔落到书生手中,笔尖立刻自动蘸取带着“正心诚意”频率的墨汁,写在纸上的字会微微发光,若写下的是匡扶正义的句子,字迹便化作银线融入空气,在市井间织出无形的光网。

“这些无名者的日常,才是文明最深的根系。”孟子的虚影出现在茶摊旁,他指着挑着菜担走过的农妇,那竹筐里的青菜叶片上,叶脉正以“民为贵”的频率轻轻颤动,“你看她筐里的韭菜,每片叶子的生长纹路,都暗合‘不违农时’的古训。”

话音未落,西市中央的青铜秤突然发出嗡鸣。秤杆上的刻度开始流动,化作“公平”二字的光链,秤砣悬在空中自动调整重量,无论商人如何摆弄,称出的斤两都分毫不差。

有个惯会缺斤短两的商贩试图作弊,秤盘立刻生出藤蔓般的光丝,将他袖中藏着的小秤砣缠绕成光茧,茧上浮现出“童叟无欺”的篆字,引得围观者一阵哄笑。

当朱五六来到曲江池畔,正赶上渔民收网。

那些渔网出水时,网眼上的水珠凝结成光粒,在空中拼出《楚辞》里“渔父莞尔而笑”的图景。

更奇的是网中的鱼,鳞片上竟映着“数罟不入洿池”的光纹,渔民们说,自从文脉星图觉醒,每次收网都会自动留下幼鱼,连渔网的丝线都仿佛有了“仁心”,会避开产卵的母鱼。

“连自然万物都在响应文脉共振。”孔子的声音从柳枝间传来,他指尖轻拂水面,涟漪里浮出无数孩童的笑脸,“你听那些在池边嬉闹的稚子,他们的童谣里,藏着未来的火种。”

朱五六侧耳细听,果然听见稚嫩的歌声顺着风飘来。

那是孩子们自编的歌谣,唱的是“月儿圆,照九州,家家有饭吃,户户有书读”,歌声落处,池边的芦苇突然抽出新芽,芽尖上顶着的光粒,竟与太学“因材施教”的星图产生了共振。

暮色降临时,朱五六站在长安城的城楼上,望着九州光网的脉络愈发清晰。那些从十圣思想延伸出的光流,正与市井百态、田野阡陌、孩童嬉闹的频率交织,在天地间织成一张更细密的大网。

玄铁令牌突然投射出一行新的文字:“文明的真相,是每个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真理调音。”

此时,城外传来一阵马蹄声。

驿站的驿卒策马奔来,背上的公文袋正渗出青光,袋口露出的竹简上,墨迹在自动书写——那是各地呈报的“异闻”。

凉州的牧马人发现,马群奔跑的蹄声能让牧草疯长;江南的绣娘刺绣时,丝线会自动排列成“女德”与“才思”共生的光纹;塞北的戍卒巡逻时,铠甲上的寒光会拼出“保家卫国”的拓扑矩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小漂亮npc美貌值爆表

不知啾困

挣扎于我所写下的世界

浅色为千色

三国:征战汉末

邙山之北

大不列颠之影

趋时

掠夺无数天赋,我在全民时代封神

余太劫

龙虎山捉鬼道士

番万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