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战争进行时(2)
华流小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章 战争进行时(2),系统:我周天子,天下一统啦哈哈,华流小子,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联合王国,泰晤士报的编辑室内,记者们正忙碌地整理着来自远方的战地报道。一封来自英吉利侵略军的信件被送到了编辑部,信中描述了他们在岭南省遭遇的“金汁”攻势。编辑们读后,脸上露出了既惊讶又好笑的表情。
“这是真的吗?清军竟然使用粪便和尿液作为武器?”一位编辑不敢相信地问。
“这太荒谬了,但也是绝佳的新闻材料!”另一位编辑兴奋地说。
第二天,泰晤士报的头版刊登了这篇报道,标题是《清军的“生化武器”:英吉利勇士们的“特殊待遇”》。报道中详细描述了“金汁炸弹”的制作过程和使用场景,语言中充满了讽刺和幽默。
“据悉,清军在岭南省的‘创新’战术,让英军士兵们体验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关怀’。这种特殊的‘金汁’,由最‘新鲜’的粪便和尿液制成,再辅以动物的腐败尸体,熬煮而成。清军的这种‘关怀’,让英军士兵们在战场上感受到了‘家’的味道。”报道中这样写道。
报道一出,立刻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国的报纸纷纷转载,有的报纸甚至配上了漫画,画中的清军士兵笑眯眯地向英军投掷“金汁炸弹”,而英军士兵则捂着鼻子四处逃散。
在伦敦的咖啡馆里,人们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谈论着这个话题。“你们听说了吗?清军竟然用粪便和尿液攻击我们的军队!”一位绅士说。
“是啊,这真是太过分了!但不知为何,我竟然有点想笑。”另一位绅士回答。
在联合王国的议会上,议员们也讨论起了这个话题。一位议员站起来说:“尊敬的同事们,我认为我们应该对清军的这种‘创新’战术表示‘感谢’,毕竟他们让我们的士兵们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家乡’的气息。”
这件事甚至传到了皇室,女王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忍不住笑了。“这些清军,真是太有创意了。”她说。
在联合王国的宫廷里,政府官员们正襟危坐,他们面前摊开着来自泰晤士报的报道,眉头紧锁。报纸上关于清军的“金汁”攻势的描述,让他们感到既震惊又愤怒。
“这是对文明战争的公然侮辱!”一位官员拍案而起,他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
“我们必须对此表示最强烈的谴责!”另一位官员紧接着说道,他的表情严肃,语气坚定。
联合王国的首相站起身,清了清嗓子,说道:“清军的这种行为是对战争规则的践踏,是对英吉利勇士的极大侮辱。我们将通过外交途径向大清帝国提出严正抗议!”
消息很快传到了大清帝国的宫廷。道光帝在龙椅上坐立不安,他的脸色比乌云还要阴沉。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表弟福寿绵会搞出这么大的国际笑话。
“这个福寿绵,真是丢尽了大清帝国的脸!”道光帝愤怒地拍着桌子,桌上的茶杯都跳了起来。
宫廷里的大臣们低着头,不敢说话。他们知道,这个时候任何一句不当的言论都可能引来皇帝的怒火。
道光帝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想办法挽回大清帝国的国际形象。
在岭南的战场上,英吉利侵略军的士兵们原本因为疟疾而病恹恹地躺在帐篷里,面色苍白,无力地挥舞着手中的蚊拍。但是,情况突然有了转机。一些华人医生,出于同情或是其他原因,开始向他们传授中医的治疗知识。
这些医生带来了草药,教他们如何用青蒿、常山等中草药熬汤治疗疟疾。英吉利士兵们半信半疑地喝下了这些苦涩的药汤,没想到,病情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
“这是东方的魔法吗?”一位英军士兵在康复后惊讶地问。
“不,这是中医的奇迹!”华人医生微笑着回答。
然而,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福寿绵的耳朵里。他原本以为自己的“金汁”攻势会让英吉利侵略军一蹶不振,没想到这些医生竟然帮助敌人康复了。
福寿绵气得直跳脚,他立刻下令:“把这些吃里扒外的医生都给我抓起来!”
士兵们迅速行动,将那些传授医术的华人医生一一逮捕。福寿绵在军营中设立了临时的审判庭,他亲自担任审判长。
“你们竟然帮助敌人!这是背叛!”福寿绵指着那些医生说。
医生们面面相觑,他们没想到自己的善举会引来这样的后果。
“我们只是救人,没有背叛。”一位年长的医生平静地说。
福寿绵冷笑一声,下令:“把这些叛徒统统处死!”
这件事在大清帝国的民间迅速传播开来。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
“你们听说了吗?福寿绵大人把那些救死扶伤的医生都杀了!”一个茶馆里的客人说。
“是啊,听说那些医生只是教了洋人怎么治病。”另一个客人摇头叹息。
“福寿绵大人这次真是做得太过分了。”一个老人叹了口气,“这到底是在打敌人,还是在打自己人啊?”
在京城的朝堂上,大臣们也对这件事议论纷纷。有的大臣上奏道:“陛下,福寿绵此举恐怕会寒了天下士人的心啊!”
在紫禁城的深处,道光帝坐在龙椅上,手里拿着一道奏折,眉头紧锁。这是岭南省的官员们上奏的关于福寿绵的罪状,但道光帝的心里却有另外一番计较。
“毕竟是个亲表弟,”道光帝喃喃自语,“他的心还是向着大清的,只是方法有些...特别。”
他想起了福寿绵小时候的趣事,那个总是跟在自己屁股后面的小屁孩,总是能逗得他开怀大笑。他的嘴角不禁露出了一丝微笑。
“算了,”道光帝挥了挥手,“他罪不至此,那些‘刁民’怎么能和我的表弟相比?”
于是,道光帝提笔在奏折上批示:“福寿绵虽然行事鲁莽,但忠心可嘉,免去他的罪责,让他戴罪立功。”
消息传到了岭南,福寿绵原本以为自己这次死定了,没想到皇帝表哥竟然如此宽宏大量。他感激涕零,立刻上书谢恩:“臣福寿绵,感激涕零,誓死效忠大清,效忠陛下!”
在京城的茶馆里,这个消息又成了人们的谈资。
“听说了吗?福寿绵大人又被皇帝赦免了!”一个茶客说。
“是啊,皇帝到底是心软,毕竟是自家人嘛!”另一个茶客回答。
“看来,福寿绵大人的运气真是好到家了!”一个年轻的茶客羡慕地说。
而在岭南的军营里,士兵们也议论纷纷。
“大人这次真是福大命大!”一个士兵说。
“那是当然,大人可是皇帝的亲表弟!”另一个士兵得意地说,仿佛自己也跟着沾了光。
福寿绵在军营中召开了一次大会,他站在高台上,慷慨激昂地说:“兄弟们,皇帝陛下对我恩重如山,我福寿绵发誓,一定要戴罪立功,报效国家!”
士兵们被他的情绪感染,纷纷高呼:“报效国家!报效皇帝!”
在紫禁城的金銮殿上,福寿绵跪在地上,一脸诚恳地向道光帝请命:“陛下,臣虽然在对外战争中未能建功,但臣自信在内治安方面还能有所作为。请陛下准许臣带领大军前往云贵剿匪,以正国法,安民心。”
道光帝看着自己的表弟,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福寿绵在对外战争中的表现不尽人意,但毕竟是自己的亲表弟,总得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
“准了,”道光帝缓缓地说,“朕给你十万大军,你可要好好表现,别让朕失望。”
福寿绵领命而去,心中暗自得意:“洋人我可能打不过,但土匪我还治不了?”
于是,福寿绵带着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云贵进发。一路上,他命令士兵们高举“剿匪安民”的大旗,锣鼓喧天,好不威风。
到了云贵,当地的土匪听说朝廷派了大军来剿,一开始还不信。他们心想:“朝廷不是正忙着和洋人打仗吗?哪有空管我们这些小角色?”
然而,当他们看到福寿绵的大军真的来了,土匪们才慌了神。他们中的一些年轻土匪,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阵仗,吓得腿都软了。
福寿绵站在军前,挥舞着手中的宝剑,大声喊道:“土匪们,你们已经被包围了!赶紧投降,还能留个全尸!”
土匪们看着这黑压压的一片大军,心里直打鼓。他们的首领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土匪,他知道硬拼肯定不行,便决定采取游击战术。
但是,福寿绵这次可不是来玩的。他早就料到了土匪可能会采取游击战术,所以提前布置了天罗地网,就等着土匪们自投罗网。
土匪们一出动,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清军的包围圈。他们左冲右突,却怎么也逃不出清军的包围。
福寿绵看着节节败退的土匪,心中大喜:“这下看你们往哪里跑!”
土匪首领见大势已去,只好下令投降。他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走出了藏身的山林,被清军五花大绑地押了出来。
福寿绵得意洋洋地看着这些俘虏,心里想:“这回我总算是立功了,看谁还敢小看我福寿绵!”
回到京城,福寿绵将剿匪的经过详细地报告给了道光帝。道光帝听后,也不禁点了点头:“做得好,表弟,你总算是为朕争了口气。”
福寿绵的名声因为这一战而大振,人们都说:“福寿绵大人虽然对外不行,但对内还真是有一套。”
而福寿绵则在心里默默地想:“以后我还是多剿匪吧,至少这个我擅长。”
在岭南的地界上,英吉利侵略军原本以为可以轻松拿下这片富饶的土地,却没想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抵抗。当地的百姓们,平日里看似温和的渔民和农民,此刻却成了他们最顽强的对手。
故事得从英吉利侵略军的一次“散步”开始说起。他们大摇大摆地走在岭南的乡间小道上,打算去华南腹地“观光”。谁知,他们刚一踏入稻田,就被一群手持鱼叉的渔民团团围住。
“你们这是干嘛?我们只是来‘参观’的!”英军的指挥官用蹩脚的中文说道。
“参观?那也得问过我们的鱼叉同不同意!”一个渔民大喝一声,举起鱼叉就往英军的脚下戳。
英军士兵们惊慌失措,他们没想到这些渔民的鱼叉使得如此出神入化,简直比剑客的剑还要锋利。
而在另一边,一群手持镰刀的农民也加入了战斗。他们平日里割稻子的手艺,此刻全都用在了英军的身上。英军士兵们被割得东躲西藏,仿佛成了田里的稻草人。
“这是怎么了?我们不是来侵略的吗?怎么感觉我们才是被侵略的?”一个英军士兵哭丧着脸说。
更让英吉利侵略军头疼的是,岭南的猎户们也加入了抵抗。他们的猎枪虽然简陋,但打起英军来却是毫不留情。
“砰!”一声枪响,一个英军士兵应声倒地。
“谁干的?!”英军指挥官怒吼。
“我,岭南第一神枪手!”一个猎户从树上跳下,得意地挥了挥手中的猎枪。
面对这样的抵抗,英吉利侵略军终于意识到,岭南不是他们可以轻易征服的地方。他们决定挥师北上,将目标转向了江南。
在吴淞口,英吉利侵略军的船只如同钢铁巨兽一般缓缓驶来,他们的目的是要在这里建立一个桥头堡,以此为跳板进一步侵入清王朝的心脏地带。
吴淞的守将,一个满族八旗子弟,名叫萨哈廉,他的名声在京城里可是响当当的,不过不是因为勇猛,而是因为其他“特长”。他的八旗兵早就不是当年的精锐,而是一群懒散无力,沉迷于吸食大烟的“病夫”。
当英军的船只出现在视野中时,萨哈廉还躺在他的烟榻上,吞云吐雾。他的副将急匆匆地跑进来报告:“大人,洋鬼子来了!”
萨哈廉懒洋洋地睁开眼睛,挥了挥手:“慌什么,我们可是八旗兵,让他们尝尝我们的厉害。”
他下令集结了七八千的骑兵,准备对英军进行冲锋。这些骑兵们虽然穿着华丽的盔甲,但他们的眼神中却透露出迷茫和恐惧。
“冲啊!”萨哈廉一声令下,骑兵们开始向英军阵地冲锋。他们的马蹄声在大地上响起,但那声音却显得有气无力。
英军的指挥官看着这些冲锋的骑兵,嘴角露出了轻蔑的微笑。他下令开火,一排排的燧发枪和后膛炮发出了轰鸣。
冲在最前面的八旗兵听到枪炮声,立刻慌了神。他们的马匹开始不受控制地乱跑,有的甚至直接将骑手甩了下来。
“怎么回事?这些马怎么不听使唤了?”一个八旗兵惊慌失措地喊道。
“别慌,稳住!”萨哈廉试图稳住阵脚,但他的声音在混乱中显得微不足道。
随着英军的火力越来越猛,八旗兵的冲锋彻底变成了一场溃败。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没有看清敌人的影子,就稀里糊涂地“玉碎了”。
萨哈廉在后方看着这一切,他的脸色比纸还要白。他没想到,自己精心准备的冲锋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大人,我们现在怎么办?”副将焦急地问。
萨哈廉愣了愣,然后突然一拍大腿:“跑啊!”说完,他率先调转马头,一溜烟地跑了。
这场战斗很快就结束了,英吉利侵略军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他们在吴淞口轻松登陆,开始向内陆进发。
而在京城的朝堂上,道光帝听到这个消息,气得直拍桌子:“这个萨哈廉,真是丢尽了八旗的脸!”
但不管怎样,英吉利侵略军的北上之路已经打开,清王朝的心脏地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在定海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英吉利侵略军本以为可以轻松拿下,却没想到这里竟然成了他们的滑铁卢。
县令名叫马德福,是个身材瘦弱的书生,平日里总是笑眯眯的,看起来手无缚鸡之力。但他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当英军逼近定海时,他决定要站出来保卫自己的家园。
马德福召集了县衙的打手们,这些打手平日里就是抓抓小偷,吓唬吓唬不法商贩,从未真正上过战场。但面对外敌,他们竟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气。
“兄弟们,”马德福站在衙门前,挥舞着手中的扇子,大声说道,“虽然我们只有600人,但我们有猎枪、土炮,还有鱼叉!我们要让洋鬼子知道,定海不是他们想来就来的地方!”
打手们听了,士气大振,他们拿起了手中的武器,准备迎接战斗。
英吉利侵略军到达定海县时,看到的不是城墙和炮台,而是一群手持猎枪土炮和鱼叉的衙门打手。他们先是一愣,然后爆发出一阵大笑。
“这些是什么武器?玩具吗?”一个英军士兵嘲笑道。
但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马德福一声令下,猎枪土炮齐发,鱼叉手们也冲上前去,与英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战斗持续了9个小时,定海县的打手们凭借着顽强的抵抗,竟然真的抵挡住了英军的进攻。英军士兵们开始怀疑,这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
但最终,由于武器和人数上的劣势,定海县的防线还是被英军突破了。马德福看着被攻破的城池,心中充满了悲痛和自责。
“我没能守住定海,愧对朝廷,愧对百姓。”马德福流着泪说。
他选择了自尽,以身殉国。而定海县衙的捕快们,即使知道大势已去,依然持着刀刃与英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就算死,也要死得像个爷们!”一个捕快大喊着,冲向了英军。
但最终,他们还是寡不敌众,整个定海县的县政府在英军的炮火下化为了平地。
在京城的朝堂上,道光帝听到这个消息,悲痛万分。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县令,竟然能带领着一群打手,抵挡住英军的进攻如此之久。
“马德福,你是个英雄!”道光帝含泪说道。
而定海县的故事,也在民间传为佳话。人们都说:“别看马县令平日里文质彬彬,打起仗来可是个硬汉!”
在定海县的抵抗之后,英吉利侵略军带着满腔的怒火和报复心理,挥师南下,直逼定远县。而定远县的县令,一个名叫贾聪的人,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贾聪平日里以自己的小聪明自诩,但面对英军的炮火,他的聪明才智似乎一点也派不上用场。他站在城墙上,看着城外黑压压的英军,心里直打鼓。
“怎么办?怎么办?”贾聪焦急地走来走去,不停地自言自语。
英军的指挥官骑着高头大马,用望远镜观察着定远县的城墙。他冷笑一声,下令炮击。瞬间,炮火齐鸣,城墙在炮火中颤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