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府试(二)
玉米扒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2章 府试(二),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玉米扒舞,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由是观之,吾辈读书人当以之为楷模,精修广学,灵活处世,全才致仕,方可不负圣贤教诲,于家国有益。”
洋洋洒洒一堆,各种圣人道理,各种先贤典故,谁看了不说一句好。
高强度的烧脑,让张时安不得不停下来,解决一顿,又闭目养神几个时辰。
再次打起精神,看到诗赋题,还好只是一篇。
不过这题目出的就有些过分了。
府试诗赋题:《金英漫野》
“金英”一词,常现于典籍诗赋,世人多以其为秋菊别名,盖因菊有高洁之质,逢秋独放,花黄如金。
文人雅士常以“金英”誉之,吟哦其傲霜之态。
张时安本来也是这样以为,金英按照大家的理解。
基本上都是菊花没跑了。
更别提,古代,可不像现代,觉得菊花是祭奠之花。
人古代的诗人大文豪,可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追捧至极。
在悠悠华夏历史长河中,菊花本承载着千余年的祥瑞之意,它傲然挺立于岁月枝头,是长寿的象征、美好的寄寓。
往昔,宫廷盛宴之上,菊绽华彩,为盛会添一抹雍容;
文人雅集之中,墨客们以菊入诗、挥毫泼墨,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赞其风骨,颂其高洁,庭院深深、曲径通幽处,处处可见菊影摇曳,装点着生活,浸润着文化。
而它出现的变化节点,则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悄然“入侵”,将菊花植于墓地,使其渐被误认作祭奠之花。
就连他那个时代也有很多人依旧,保持着对菊花的喜爱。
于重阳佳节,依旧效仿古人,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酒,延续传统民俗;
在园林造景、书画创作、文学吟诵里,还原菊花那高洁、长寿、坚韧的风姿。
让古老的菊文化重焕生机,使其在中华文脉里永恒绽放。
正当张时安正沉浸在菊花的感动当中,顺便抨击了一下,那时年轻的自己,对菊花的固有印象。
正当他在,草稿纸上,来来回回写了好几段的时间。
突然,张时安却停下了笔中的动作,“金英”,这两个字,对他来说,仿佛有一点印象。
察觉不对的张时安,开始冷静下来,这辈子他应该是没听过这个词汇。
而在几刻钟之后,他终于想起了这两个字的由来。
记得那时候与自家导师一块去,田野之间,预设结构,弄一条适合农田水利浇灌 的构图。
自家老师,脱口而出,西晋张翰的“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
虽未明言“金英”即油菜花,但所描述的“黄花如散金”之景与油菜花极为相似。
而这两个字对应的,根本就不是什么菊花,而是农田当中的油菜花。
想到这里,张时安真的是被惊出了一身冷汗。
要是他审题都审错了,写出来的诗句,偏离了主题。
估计就这一项扣掉的分就挺多。
可以说,把金英比作菊花的人比比皆是。
但能够知晓此花非彼花 ,的人却寥寥无几,但也不是没有。
春和景明,煦风拂过,田畴之间,金黄璀璨,汪洋恣肆。
其花细碎,簇拥成簇,摇曳生姿,望之如海潮翻涌,馥郁之气弥漫四野,暖香熏人欲醉。
远观仿若大地铺金,与青山绿水相映,尽显农家田园之蓬勃生机,为春耕大忙之序曲,奏响春之华章。
考生若仅依惯常认知,误认“金英”为菊,诗作便易陷入秋寒萧索意境,难绘春景明丽、生机盎然之象。
唯潜心研读题注,洞察出题深意,且具深厚文学积累,能博引农桑典籍、田园诗词。
差点掉到坑里的张时安 ,是真没想到一个府试就挖了这么大一个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