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考返航记~(N)~穿行马鲁古海与苏拉威西海
山野漫游者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南极科考返航记~(N)~穿行马鲁古海与苏拉威西海,走向深蓝(幻想小说),山野漫游者龙,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马鲁古海作为印度尼西亚重要的海域,不仅是渔业资源的宝库,也是科学考察的重要区域。以下是一些在马鲁古海及其周边区域的科考发现和研究进展:
其地质构造特征如下:板块俯冲与构造演化,马鲁古海位于西太平洋板块边界,是一个典型的板块俯冲带。研究表明,马鲁古海板块向东下插于哈马黑拉岛之下,向西下插于桑义赫弧,形成了双向俯冲汇聚带。这种复杂的地质构造使得该区域成为研究板块俯冲和地壳演化的理想场所。
洋壳消失与岛弧形成:马鲁古海的洋壳板块已经基本消失,其区域内的哈马黑拉弧和桑义赫弧是板块俯冲作用的结果。这种地质活动不仅塑造了该区域的岛屿地貌,也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海洋水文与动力特征上,中层贯穿流,通过潜标观测,研究团队发现马鲁古海存在一支中层西边界流,源自赤道西太平洋,主要携带南极中层水,通过塔劳岛附近进入马鲁古海。这一贯穿流的存在对区域海洋环流和物质输运具有重要意义。
棉兰老流的季节性变化上,棉兰老流在北半球冬季向南入侵马鲁古海后向东折返,形成北赤道逆流的源头;而在夏季则向北退却,在塔劳岛附近直接转向东。这种季节性变化揭示了区域海洋动力学的复杂性。
在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方面中,在非大气源氦-3示踪研究上,中国厦门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非大气源氦-3作为示踪剂,研究了印尼海(包括马鲁古海)的营养垂向通量。研究发现,海底热液活动释放了大量来源于地幔的氦-3,为研究营养物质的垂直输运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地震与海啸研究方面中的地震震源机制研究上,2019年11月14日,马鲁古海发生7.1级地震,相关研究通过矩张量反演和海啸数值模拟,揭示了地震的震源机制和海啸传播特性。这些研究为理解地震活动对海洋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珊瑚礁生态研究上,这片海域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马鲁古海属于太平洋珊瑚三角区的一部分,珊瑚礁生态系统发达,栖息着丰富的珊瑚礁鱼类和无脊椎动物。这些研究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制定可持续的生态保护策略提供了重要支持。
马鲁古海的科考发现涵盖了地质构造、海洋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地震与海啸等多个领域。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人类对这一区域自然规律的理解,还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