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晓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02章 心理医生的三菱镜,职场小聪明,翟晓鹰,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心理学里的三棱镜,面对着病人,只能看到两面,一面写着他如何对我,另一面写着我很惨。然后面向医生的一面写着怎么办,一般心理医生不会对病人的他如何对我我很惨不太在意,而是关注于怎么办。
你提到的这个“心理学三棱镜”的隐喻非常有意思,也非常精辟地揭示了心理咨询中三种不同视角的结构性分化。我们可以把这个比喻进一步系统化,用来深入理解心理咨询中的核心结构与功能:
?
心理学的“三棱镜”:病人叙事与心理干预的三重结构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通常会带着一种极强的情绪张力来到治疗室。他们往往充满痛苦,无法从当前的情绪泥潭中脱身。而你所说的“三棱镜”恰恰是一种非常贴切的比喻:它描绘了三面——“他如何对我”、“我很惨”以及“怎么办”,分别对应来访者的外部归因、内部情绪体验与求助动机,而心理医生则是从“怎么办”这一面切入。我们不妨来逐一解析这三面,以及为什么心理医生往往更关注第三面。
?
一、“他如何对我”:受害者视角中的“指责结构”
这是大多数来访者诉说的起点。他们会详细讲述某人——可能是父母、伴侣、朋友、上司——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如何伤害了他们,如何让他们愤怒、委屈、失望、痛苦。这是“他者加害叙事”的面——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是一种求理解的方式。
在这面棱镜中,病人诉说的是**“别人怎么伤害我”。这是外部归因**的典型体现——将问题的源头放在外界,这是一种常见的、初级的心理防御。它本质上希望寻求情绪上的共鸣和认同,属于“讲故事”的功能性诉说。
心理医生怎么看待这一面?
心理医生当然不会完全忽视这一面。相反,倾听是重要的第一步。但医生不会就事论事地加入道德评判(比如说“他确实太坏了”),因为心理治疗并非审判机制。治疗师更关注的是:你为什么会把注意力放在这个人身上?你在这个关系中承担了什么角色?你为什么没有走出来?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你未曾察觉的东西?
所以,这一面虽然内容丰富,但只是问题的“表层现象”。
?
二、“我很惨”:情绪的自我沉溺与身份认同
“我太痛苦了”“我真的撑不下去了”“我就是被全世界抛弃的人”——这是第二面棱镜,是许多心理症状背后的共性核心:无助、自怜、愧疚、羞耻、愤怒等情绪的积聚。
这是来访者向治疗师展示的一种深层认同:“我是一个受害者,我很可怜”。它既是一种求助信号,也是一种情绪栖居。人在强烈痛苦中,会本能地寻求一种解释,而“我很惨”这种叙事,为痛苦赋予了意义——哪怕是悲剧性的意义,也好过“毫无解释”。
这其实是精神分析中的“潜意识认同结构”在作祟:我不断复述痛苦的故事,是因为我已经认同了那个痛苦的角色。
心理医生怎么看待这一面?
医生会理解这种痛苦,但不会长期沉湎于“你很惨”这个结构。因为治疗的目标不是陪伴在悲伤中不断加深沉溺,而是引导个体重塑对自身的解释。所以心理师常会温和地把对话从“你很惨”引导到“你可以做什么”。
?
三、“怎么办”:心理治疗真正作用的核心面
这是棱镜面向医生的一面,也是在前两面都说过之后,心理师最关心的切入点。治疗的任务,从来都不是为过去做裁判,而是为当下找出路。
“怎么办”是行动系统的开始。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个体恢复“自主性”——即在承认情绪、理解背景的前提下,重新做出选择。
在行为主义治疗(如cbt)中,“怎么办”是具体技术的开始——建立新的认知框架,改变自动化思维,重塑行为方式。在精神分析或人本主义治疗中,“怎么办”虽然更温和含蓄,但仍然指向一个核心目标:恢复选择的能力,获得“我不是只能这么活”的自由。
心理医生不会永远关注“你怎么受伤的”“你多么可怜”,而是会逐渐将视角引导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