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直口快的林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71章 荣克后传(3),海平线的末日挣扎,心直口快的林锦,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此时的胡宁仔细看到全息投影上浮现出了很多新的检索词条,可他还没说话就听AI 对他之前那条指令的回应,“生物特征匹配度99.2%,”量子计算机的女声带着金属质感的颤音,“匹配对象:1722年广州海关档案‘欧罗巴画师埃德蒙·荣克’,面部素描与三战前《时代周刊》封面吻合度89.7%。
玻璃恒温柜中,三战前荣克的皮质笔记本正在紫外线灯下发着幽蓝。胡宁隔着防辐射手套触碰封面,指尖划过烫金姓名“Edmund Jung”时,突然发现第三字母“d”的笔画里藏着极小的日期——1722,与档案中的登陆年份严丝合缝。
胡宁看了看那几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检索词条,于是就选了一个最不靠谱的。
胡宁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的保密局徽章,金属边缘的锯齿状花纹硌得掌心发疼。他盯着屏幕上十七世纪的手写档案,羊皮纸上的墨痕在紫外线灯下发着幽蓝——那是用龙国松烟墨混合威尼斯朱砂写成,与荣克三战前论文手稿的墨水成分完全一致。
“调取枢机团秘档,”他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音,“关键词:瓦尔米亚教区、克莱门十一世、康熙皇帝。”
全息屏骤然分裂出三部分,左侧跳出1721年罗马教廷的密信扫描件:“致清帝国皇帝陛下,此子埃德蒙·荣克,系柯尼斯堡骑士次子,于神学、几何、机械之道皆有涉猎。吾等祈愿他能为陛下的宏图添彩……”中间则是允禄的奏报残页,“欧罗巴画师善机械,粗通文墨,留内务府以备差遣。”右侧则冒出一个扩展词条,上面是1860年宛平县志的模糊记载,“冬日有农户掘墙见怪人,发皆白而肤若冻瓷,自称为高宗朝从从三品大员‘容三雅’,旋即被官府秘囚”。
胡宁一听“荣三雅”这个名字,本能就觉得AI 搞错了。可是刚一点开那个词条,整个人都愣住了。首先让他震惊的就是一方“三希堂”印章。仔细看戳子上面的字,根本不是乾隆的风格,而是埃德蒙荣克的戏仿。
他还记得老师早年吹牛——说是清高宗乾隆老了以后,其实就已经懒得写诗了。所以就让身边人随便写两笔来凑活事。并且荣克还自称当时的自己中文很一般,所以经常用典故直接堆砌在一起。以至于正经中国人没几个能看得懂,他到底写了个什么玩意。
手指划过那张图片,随后第二张照片就更邪门了,这是一张义和团团员的照片,右上角有个人虽然捂住了脸,可是熟悉胡宁看这个做派立刻就锁定了目标。
第三张就不只是邪门了,完全就是颠覆三观。那是一张张宗昌会见白俄军官团照片,前面是葛斯特劳夫和涅卡耶夫,荣克和米罗夫坐在后边,居然还一点也不显得违和。
此时已经两鬓斑白的胡宁,看着那个表情戏谑的胖子在照片里手扶着腰带,背后还有金钟仁把手搭在他的肩膀上,似乎是在对二十二世纪的学生炫耀道,“看吧,老子人脉很广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