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鸟先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6章 《请废匠灶乐诸籍疏》,一凤大战五黑鬼,肥鸟先行,56书库),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请废匠灶乐诸籍疏》
《请废匠灶乐诸籍疏》!</p>
看到这个奏疏的名字,暂代通政使的杨思忠就是麻烦到了。</p>
户籍制度,是太祖钦定的根本制度,苏泽这份奏疏,又恰恰在灵济宫大会期间,必然会引起朝野议论。</p>
“臣查太祖立国之初,分民诸籍,本为专司其业以固国本。”</p>
“然立国以降,匠户苦于官役盘剥,灶户困于盐课苛重,乐户更世守贱业不得脱籍。此等世袭禁锢,实违“四民皆本“之圣训。伏乞尽除匠、灶、乐诸籍,许其等同民户自择生计,则万民仰沐圣德。”</p>
“旧制按籍征役,工匠岁输三月官作,灶户岁煎盐六千斤,民多弃业逃亡。”</p>
“将匠役、盐课、乐籍徭役折算白银征收。如匠户岁纳匠班银二两,灶户依盐产量折银,乐籍除贱役改纳丁银。如此官得雇役专司,民免破家之虞,诚公私两便之策。”</p>
“伏望陛下念太祖立法本意在于安民,非欲锢民于水火。”</p>
“诸籍归于民籍,岁可赠课银百万,解逃移者数十万,则士农工商各得其所。”</p>
看完之后,杨思忠也承认,苏泽的奏疏是写的极好的。</p>
其实诸籍的制度,大明早就已经意识到了,而苏泽提出的纳班折银,其实在匠籍中早已经是潜规则了。</p>
大明匠籍制度开始和乐籍一样严格,工匠也需要住在城内专门的地方,每年要给官府服三个月的劳役。</p>
但是由于工匠毕竟掌握了技术,社会地位要比乐户高,在不断的斗争中,正德皇帝允许工匠“纳班代役”,也就是出钱请人代去官府的工坊服役。</p>
等到隆庆年,纳班代役已经逐渐成为直接交银免役。</p>
而在芜湖、福州这些工矿发达的地区,官办工坊需要再花钱雇佣工匠。</p>
还出现了官民合办的工坊,以及芜湖万家这样的工坊主世家。</p>
苏泽的奏疏只是在这个基础上,提议将乐籍和灶籍也囊括进来,将这些户籍和民籍合并,也用纳班折银对他们征税,但是取消官府强制劳役。</p>
乐籍就是乐户,人口不多,阻力其实也不大。</p>
但是棘手的是灶籍。</p>
灶籍,就是盐户,主要分布于两淮、长芦等盐场地区,贫困率高。</p>
灶籍负责给朝廷制盐,而盐课又是大明财政的重要部分。</p>
从明代中期开始,盐政就出现问题,各盐所积极性不高,盐产量大减。</p>
时至今日,各盐所的产量已经不足明初的二分之一,灶籍逃亡严重,已经到了威胁盐政运转的地步了。</p>
这时候苏泽还提议解除灶籍的限制,允许灶户回归民籍,这必然会引起很多盐政官员的反对。</p>
至于奏疏中顺口提到的医籍、阴阳籍,前者是医生,后者是阴阳生,这些本身地位就是高于百姓的世袭职位,户籍禁锢早已经名存实亡,废除也就是顺口的事情。</p>
你苏泽扯什么灶籍啊!</p>
杨思忠心中抱怨,如果只是废除乐籍匠籍,大概这份奏疏没什么阻力,偏偏加上了最敏感的灶籍。</p>
唯一让杨思忠好受一点的,是苏泽没有加上军籍。</p>
如果要改军籍,那就不是朝野风波,而是朝堂风暴了!</p>
杨思忠带着苏泽的奏疏,来到了内阁。</p>
——</p>
首辅李春芳看完了苏泽的奏疏,中书舍人转交给了次辅位置上的高拱。</p>
李春芳捏着额头,他的想法和杨思忠一样,为什么偏偏扯上灶籍?</p>
作为内阁首辅,李春芳的看法要比杨思忠更全面,灶籍的问题不是看起来这么简单。</p>
国初立国到今日,灶户的在籍人数增加了,盐场也增加了,可盐产量下降,可不是一个户籍制度的问题。</p>
制盐是需要成本的,也就是所谓的工本。</p>
比如煮盐需要燃料,灶户需要的口粮,这些都是维持盐所运行的必要成本。</p>
而朱元璋采用了“宝钞”向盐户发放工本。</p>
在洪武朝和永乐朝,这样做倒是没太大的问题。</p>
可到了今天,地方上还用“宝钞”向盐户发放工本,那实在有些太不做人了。</p>
这样的结果下,盐户将盐拿出去贩卖,这就是正常行为了。</p>
在嘉靖朝初年,市面上流通的盐已经过半是私盐了。</p>
如果是这样也就算了,但是很多皇帝又喜欢给亲戚和亲信太监赏赐大额盐引,这些大额盐引又加剧了盐业的供需失衡,很多有引的盐商也拿不到盐,有的盐场开出的盐引按照产量算,都要到五十年后才能拿到盐。</p>
就在这时候,官僚系统的大手又出动了。</p>
嘉靖朝的时候,鄢懋卿被任命为巡盐御史,总理除福建外的全部五个都转运盐使司。</p>
他通过强制低价买入灶户余盐并直接出售,大规模查抄私盐,强制商人高价购买等手段从开中制的灰色产业链上榨出了最大的短期收益。</p>
这样杀鸡取卵的行为,更是加剧了盐政体系的破产,大量灶户逃亡,盐引也快要变成废纸了。</p>
高拱看完了苏泽的奏疏,他对于盐政的思考基本是在吏治方面的。</p>
高拱说道:“盐政的问题,还是在于吏治,如果取消灶籍,会不会引起盐政混乱?”</p>
李春芳担忧的也是这点,盐政是一个涉及到了多个部门的问题,而灶户则是整个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存在。</p>
李春芳和高拱担心的,就是解除灶户的限制,会不会直接造成盐业短缺?</p>
而盐是百姓必须的东西,如果盐务出现问题,那是影响所有百姓生计的问题。</p>
这时候张居正已经看完了奏疏,他的表情也十分的复杂。</p>
“改纳丁银”,其实是符合张居正改革思路的。</p>
甚至比起农业税,因为匠户、乐户都是居住在城里,他们手里是拥有货币的,这条政策执行起来更容易。</p>
但是灶籍的问题就很敏感了,而且对于张居正主管的户部来说,盐课也是一笔非常重要的收入。</p>
如果解除灶户限制,影响到了盐课收入怎么办?</p>
这一次张居正还是写下了反对的意见,然后递给了赵贞吉。</p>
赵贞吉看到这份奏疏,想到的却是科举问题。</p>
军籍和匠籍其实早已经参加科举了,问题不大。</p>
灶籍也有进士,最有名的就是嘉靖朝名臣张璁。</p>
而如果让乐籍参加科举,那又会引起多少士林非议?</p>
但是作为泰州学派的传人,赵贞吉倒是赞同苏泽的奏疏,他提起笔写下了赞同的意见。</p>
最后奏疏传回给李春芳和高拱,两人这次都没有票拟意见,任由通政司官员送入了宫中。</p>
——</p>
苏泽的奏疏送入宫中后,就被皇帝留中不发。</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