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书法交流会(三)(2 / 2)

书法传入倭国是在七世纪时,当时传入之后,倭国上层人物首先效仿,倭国书法成就最为卓越的有三个人,被倭国人称之谓三笔。</p>

其中最为著名的大书法家是曾留学华夏的空海,号称弘法大师,他学习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成为倭国书道第一人,其他二人为嵯峨天皇和橘逸势。只不过这三笔再怎么出名,也只限于倭国境内。</p>

王羲之、颜真卿这些书法家,大多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风格的书体,而倭国的各大书法家,基本上都是模仿这些华夏书法大师而成名的。</p>

倭国的书道首先考虑的是艺术构思,在其中注入自己的个性,运用想象,形成独特的书法。王哲也曾经看过一些倭国的创新流派的书法,在看到的时候,也只是摇头一笑而已。</p>

倭国所创新出来的一些书法,实在是不值一提,完全脱离了传统书法体系,说是写字,其实称之谓画字更贴切一些。对于汉字可以进行艺术加工,但是艺术加工归艺术加工,称其为书法上的创新,这显然是不合适的。</p>

倭国人自认为写了几年的书法,便可以对书法进行创新,便认为在书法成就上超越了华夏,这种理论实在是让王哲觉得可笑,偏偏国内那些所谓的砖家却是大声叫好。</p>

当然,不能一棍子都打死,在倭国,还是有一些忠于传统的书法家存在的。</p>

那些所谓的砖家言论基本上都是:华夏书法太注重于传统了,华夏书法是在啃老本,没有了发展,缺乏了创新。麻痹的,再创新,你也不能把“针管射墨涂鸦”叫书法啊!</p>

以王哲现在对于书法的研究和了解,可谓是走在了现代很多人的前列。在他的认知中,华夏书法重于传统,没有创新的误区,就在于,书法从来是不需要主动去创新的。</p>

老一辈的书法家都会教育学生,要走正路子,也就是按照前人的书法帖子进行临摹,不要刻意的去创新。书法和绘画雕塑等艺术不同,书法不是一门艺术,只能说它具有艺术性。</p>

书法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上的一门书写法则,所以书法不能像艺术那样讲究创新、讲究另类。用书写的法则写出来的东西,终究是要人看懂里面写的是什么,传达的文字是哪些,哪怕是一代草圣张旭,所写出来的书法,也能够让人看懂,而不是一头雾水。</p>

华夏的主流书法,也就是王羲之父子的书法,自从唐宋之后,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大的变革。钟、张、羲、献四位著名的书法家开宗立派,确立了二王体系,欧、颜、柳、赵四位书法家又在二王的基础上以不同的风格发展创新了帖学。后世的许多书法家,都只是做一些微弱的创新而已。</p>

也许同姓,王哲偏爱王羲之父子的书法,他现在所写出来的行书书体,并不是他自己去创新的,而是写久了之后,结合了自身对书法的领悟和了解,以及他个人风格的原因,自然而然写出来的一种书体,如果没有对两种书法的极大领悟,就算他想创造,所创造出来的书体,也是无法给人一种吸引力,反而会变得不伦不类。</p>

没有一定的阅历,没有对书法有着极大的了解,就去主动的创新,这是不可能的。书法并不是完全不主张创新,而是不主张无根据、无法则的创新。</p>

就像欧、颜、柳、赵四位书法家,所创造出来的帖学,就是在二王的基础上以不同的风格发展出来的,从这四位书法家的书法中,就可以知道,他们临摹二王的书法达到了什么程度。</p>

一想到所谓砖家说的华夏书法啃老本的话语,王哲就不禁觉得有些好笑,华夏古代那些书法大家,都是在啃老本的过程中,才逐渐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就连王羲之父子,在刚开始学的也是钟、张、卫三位书法大家。</p>

就在王哲思考的时候,井上雄终于放下了笔。小鬼子领头,一片叫好声响起,大家都不得不承认,这书法就是好。</p>

(单们仓库进水了,所有同事忙碌中,白天没有更新,见谅!)</p>

(https://www.yqwxw.cc/html/129/129757/494563213.html)</p>

www.yqwxw.cc。m.yqwxw.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