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物是人非(2 / 2)

包括里的很多东西以后都是小弟的,那可不是她们的。现在能带走一点,当然就带走了。</p>

好在大家也都有分寸,也不会闹的太过分,实际上这也就是朱允熥给自家小姑、两个姐姐的私房钱,她们出嫁的时候赏赐不会少,每年的供用也不会缺。</p>

朱允熥拿着清单去武英殿,而安庆公主她们欢天喜地的回东宫了。</p>

看到朱允熥回来,老朱笑着问道,“没给咱宝库搬空吧?”</p>

“我拦着呢,真要是搬走了,我心疼。”朱允熥将清单递给老朱,说道,“我想小姑过些天就下嫁,要不然日子也不好。”</p>

老朱就有些黯然神伤,他也明白朱允熥的意思,无非就是太子朱标的忌日。</p>

朱允熥开口,主动说道,“过两天我去趟天界寺。”</p>

老朱忍不住看了一眼朱允熥,对于宗教这些事情,老朱是比较不放心。虽然他此前让高僧跟着一众藩王就藩为马皇后祈福,但是他绝对不允许朱允熥等人接触佛经,不准皇孙们接触一些道教道义等。</p>

老朱随即点头,说道,“你去一趟不碍事。”</p>

现如今大明朝的宗教,实际上还是以佛教为主。</p>

别看历史上中后期大明朝的宗教是道教更为兴盛,历代皇帝也大多信奉道教。不过那些,也都算是从朱棣开始。</p>

那时候两个大工程是北平建都,已经在南方兴建武当山。除了政治考量之外,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能够篡位成功,是得到了真武帝君的庇佑。</p>

不过对佛教的扶持减少,也有在应天府原址重建大报恩寺。</p>

以后后世熟知的东西,现在不一定存在,或者是有些偏差。</p>

就像是黄河,在南宋末期就认为决堤,然后夺淮入海。就算是明清黄河故道,那也是分为南北两断段,北段还是嘉靖时期才算基本完成。</p>

所以有些事情,朱允熥就算是了解一些历史的走向。可是当亲眼看到、亲自了解之后,依然还是会觉得有些陌生,会觉得有些超出认知。</p>

朱允熥启程前往天界寺,很多人下意识的都是觉得这是在为太子朱标祈福,也都要称赞一声太孙孝顺。</p>

不过朱允熥心里明白,祈福是一回事,这一次要见一见道衍和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p>

虽然天界寺是老朱偶尔去的寺庙,是京师三大寺之一,与灵谷寺和大报恩寺并列,管辖其他次等寺庙,规格最高,列中国五山十刹之首。</p>

不过这里设僧录司,僧录司是正六品的衙门,这里也可以说是替皇家代行佛教管理的机关。</p>

在一众高僧诵经祈福后,朱允熥开口,“召道衍和尚。”</p>

道衍和尚还是有些名气,虽然此前没有得到僧官的身份,但是这个出生在世代行医家庭的和尚,早年拜师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擅长作诗的他文学修养很高不说,还精通道家、儒家的一些学识。</p>

朱允熥喝着茶,别看道衍和尚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组之一,还有黑衣宰相的绰号,辅佐朱高炽监国,作为唯一一个文臣配享太庙。</p>

种种事迹都足以证明道衍和尚在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不过在朱允熥的眼里,现在也没必要多在乎。</p>

一个身材高大、三角眼的僧人入殿,外形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p>

道衍和尚跪下行礼,“臣道衍,参见皇太孙殿下,殿下千秋。”</p>

看着帮自己四叔夺得皇位的和尚,朱允熥笑着开口,“自称为臣,这是何意?都说出家人六根清净、不沾凡俗,你这和尚六根不净呐!”</p>

道衍和尚不慌不忙的回答说道,“臣早年赴礼部应试,以通儒僧人得陛下赐下僧衣。后于任庆寿寺住持,自称为臣并无不妥。”</p>

朱允熥笑了笑,问道,“孤面相如何?”</p>

道衍和尚还是不慌不忙的回答,“回殿下,臣不善相术。臣有一友袁珙极善相术,他相人即知其心术善恶。”</p>

朱允熥就笑了起来,忽然问道,“既然有如此有才之士,不举荐给我四叔?”</p>

这一下道衍和尚有些意外,也有些吃惊。</p>

在北平的时候,他时常往返燕王府和庆寿寺。被送回应天府的时候,燕王也是提及这是皇太孙的意思。</p>

可是此时此刻,道衍和尚有些慌,实在是这个皇太孙不好对付!</p>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