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南北对峙(2 / 2)

对于一些越诉的行为,也是需要打压一二了。要不然鸡毛蒜皮的事情,一些百姓就敢敲登闻鼓。</p>

也是因为百姓现在都明白《大诰》的含金量,大约是五六年前,常熟一个百姓将一个为非作歹的胥吏绑了,一众百姓押着这为非作歹的百姓上京。所以现在的大明,时常在一些官道上看到百姓押着官员上京告状。</p>

如果有阻拦的话,此前有地方官阻拦,结果被查出来了。结果就是被族诛,胆敢阻拦百姓伸冤的,老朱可不客气。</p>

负责管理登闻鼓的御史立刻去接案子,要开始准备前期的工作了。</p>

而新的一天开始,朱允熥早早的来到了朝堂上。</p>

“启奏陛下,昨日有士子鸣登闻鼓,状告尚书赵勉徇私舞弊。”</p>

老朱揉着眉心,说道,“赵勉,你有什么话要说?”</p>

赵勉赶紧跪下,大声喊道,“臣冤枉!”</p>

朱允熥这个时候也主动站出来,说道,“陛下,孙臣听闻是北方士子认为今科会试有舞弊之嫌,街头巷尾皆传言今科登第者全都是南方人。”</p>

老朱看向赵勉,问道,“爱卿,可有此事?”</p>

赵勉立刻大声辩白,“回陛下,臣冤枉!今科会试,臣等中正公允,并无舞弊。臣以为,传闻不可信。此乃一些刁民蓄意构陷,意图裹挟民意!”</p>

朱允熥就开口了,说道,“赵尚书,我这两天也看了送上来的中榜者名录,北方人不足两成,这是什么缘故?”</p>

赵勉更加底气十足的说道,“回殿下,臣等阅卷后众评,定下文章上佳者中榜。北方学子文理不佳,且有犯禁之言,故废黜、落榜!”</p>

文官集团很多人在对视,在小声议论着。</p>

其实现在朝堂上也有一些北方的文官,只是相比起南方的文官集团,北方文官不管是官阶还是数量,这都是处在明显的下风,这是不争的事实。</p>

朱允熥就再次开口,问道,“朝廷此前一举收复北地,难道还不如前元时的教化了?”</p>

不得不说朱允熥的话有点重了,可是这些话似乎也唬不住一些人。</p>

赵勉正义凛然的说道,“回殿下,臣忝为今科主考,只看文章、不看出身。文章上佳者入榜,方能为朝廷遴选良才!”</p>

这时候也有几个官员陆续出班,看起来也都是在支持赵勉的这些观点了。</p>

既然是会试、抡才大典,那自然是要看文章了。</p>

朱允熥气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随即默默的退到一边,好像是被怼的无话可说了。</p>

老朱颇为烦躁的说道,“詹徽,你为吏部尚书,咱命你复阅。添北方人四十,以此堵住悠悠众口。”</p>

詹徽立刻出班,他可是名义上的文官之首,“启奏陛下,臣不敢奉旨!臣以为抡才大典,当以择才为重!”</p>

“够了!”老朱勃然大怒,起身骂道,“一天天的尽是乱糟糟的事!增添北方士子,就这么办了!文理不佳,他们能中举,岂能是文理不佳、满纸荒唐言?!”</p>

看着拂袖而去的皇帝,詹徽内心有些打鼓。他觉得添几个北方人好像也行,可以让皇帝不再计较这些事情。</p>

可是詹徽忽然间也觉得自己好像也无路可退,如果他退缩了,他在士林的名声就毁了。到了那时候,赵勉等人也会和他形同陌路,这些南方的文官们都会鄙视他。</p>

早朝就这么不欢而散了,在早朝上发生的一些事情,也再次被有心人给传播开来了。</p>

沸反盈天谈不上,可是这一次的会试显然是朝着很多人没有预料到的方向在发展。</p>

朱允熥到了武英殿,笑着说道,“詹徽现在没得选,他递上贡生名录的那一刻,就是他掉脑袋的时候了。”</p>

老朱看着朱允熥,含笑问道,“你前年见着他的时候就是吵着要砍他脑袋,现在也算是如愿了。”</p>

朱允熥总觉得这话有点不对,砍人脑袋怎么就能是‘如愿’?</p>

不过想想看,詹徽也是‘多活’了一年。如果不是朱允熥,詹徽去年就要卷入蓝玉案,被朱允炆给砍了脑袋。</p>

所以詹徽的命数也算是注定的,是要被皇太孙砍脑袋的。</p>

“两个尚书,一个翰林学士,也就够了。”朱允熥开口,说道,“就不株连太多,其他人该贬官的贬官。定下下一科分为南北榜,在朝堂上定下南人北官之制,就差不多了。”</p>

老朱看了一眼朱允熥,感慨说道,“你看着狠辣,还是比咱心善!”</p>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