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久远的谋划(2 / 2)

淮北各地及蚌埠集官仓的粮食均经长淮卫运往凤阳,淮河下游所产的淮盐也经长淮卫运往北方各地。

因此水路、陆路的一些官商客旅常在长淮卫短暂逗留,而作为中都八卫之一,指挥、守备、总兵等朝廷命官云集长淮卫。

朱允熥仔细看着这些,再召徐辉祖,仔细询问武库的事情。

大明朝的武库设立,很多的都是就近以及近矿的原则,有铁矿、煤矿的,自然是要承担起制作军械的责任。

凤阳府自然也是要有武库,而淮南则属于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和怀远县。

“令人在寿州、怀远境内寻煤。”朱允熥直接开口,说道,“现如今在其界内找到煤矿,再仔细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到大矿。”

淮南的煤矿开采历史也算久远,南宋和元朝时就有历史了。

对于这个巨大的煤田,朱允熥不能不在意。虽然按照现在的开采条件,肯定是没办法开采的更多、更深,但是先将一些比较容易开采的地方开采了,够大明现在所用也就行了。

煤矿实际上不算是大明朝现在最缺的,最缺的实际上是铜矿和铁矿,金银矿也比较欠缺。

以至于朱允熥浮想联翩,中南半岛的矿业资源发达,铜矿和金矿等不缺。东瀛那边更不用说了,一个石见银山就足以让人发狂,那是真的银山啊。

这些都要仔细谋划才好,现在想要全都给一口气吞下也不现实,得慢慢的发展,得做好了准备之后一举拿下。

“不征之国?”朱允熥笑了起来,“祖父就是嫌那些地方荒凉、没有产出,要是知道那里有金山银海,他马上就改《祖训录》,反正也不是改了一次两次。”

真到了那个时候,文武官员都不会劝说皇帝罢兵之类的。

老朱可是承认了元朝的正统性,所以有些事情自然也就是保留了主动权。

东瀛那边确实没有被蒙古人征服,可是中南半岛被征服了不少。这也就意味着,大明甚至都不需要找到太多的理由,就可以兴兵南下。

“我得抓紧时间了,有些事情得祖父在的时候开好头,要不然祖制就要框死我。”朱允熥喃喃自语,“改革,谈何容易啊。”

如果有了大量的金银,宝钞的一些麻烦就可以更好的解决了。

造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中南半岛作为跳板,以后开海等等也更加便利。

更何况中南半岛本身就是热带,作物一年三熟、四熟,那都不叫事。虽然运输粮食的难度会加大,但多了一个粮仓也是好事。

金银不能吃喝,在治世有大用。而粮食,在任何年代都不会有人嫌多。有了足够的粮食,才能做到长治久安。

“锦衣卫,我得先用锦衣卫。”朱允熥琢磨着,“锦衣卫本来就有很多的探子,让他们去找!”

石见银山现在还没有被发掘开采,中南半岛那边现在也十分动荡。

直接跨海作战有点难度,朝鲜半岛要不要先考虑?

李成桂应该刚刚篡位称王,可能已经派使节来大明了,希望大明这个宗主国承认他的合法性。

不对啊,在京城的时候还没有听说这些,难道还在路上?

得早点赶回去,虽然历史上的朝鲜王朝绝大多数时间对大明这个宗主国十分的恭顺,是一个比较模范的藩属国。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啊,朱允熥不惦记着朝鲜进贡的弓、纸、新罗婢,他惦记着的是能不能以此作为跳板,能不能继续对外发展。

再不行,安置一些藩王总是好的吧。

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明夏的末代皇帝明升,可都是被老朱安置到朝鲜在生活。

朱允熥觉得有些事情确实需要抓紧了,对于大明的家底得好好的摸清楚才行,对于现在的一些实力等等,也要更加了解清楚。

也只有做到了知己知彼,才能够在未来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更加正确的安排,才能够有机会让自己的一些谋划取得成功。

淮南的煤矿是大事,也是小事情,这自然是值得重视的一些事情。

不过在朱允熥看来,他还有其他的一些大事是需要做好的,甚至算是在和时间赛跑。

现在不需要上朝,很多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去尝试着接手,算起来也是少了一些约束,可以放开手脚的去‘胡闹’。

反正现在已经被立为皇储了,虽然文武不算是全都归心,但是也没有太多的离心离德。

不需要他们绝对的忠诚,只要能够踏踏实实办好事情就行。

那就努努力,看看能不能走出来和历史上不一样的大明发展轨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