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一唱一和(2 / 2)

老朱继续说道,“朝廷待宗室甚厚,远超唐宋。朕觉得岁禄将至一万石,亲王每岁合得粮储,皆在十月终一次尽数支拨。亲王钱粮,就在王所封国内府分,照依所定则例、期限放支,各衙门不得推脱。”

朱允熥这个时候主动站出来了,说道,“皇祖父,孙臣以为众皇叔镇守边塞扩土开疆有大功。明年尚且有诸多皇叔就藩,一万石怕是不够。”

一些文武百官心里发酸,一万石还不够,那多少才够?

朱允熥继续说道,“孙臣斗胆,请皇祖父收回成命。”

老朱看着朱允熥,严厉说道,“你也不小了,也该知道唐宋之时,宗室亲王所得岁禄不足五千石。如今给宗室亲王万石,这还少了?朝廷钱粮无多,岂能全数供养宗室?”

朱允熥就退让一步,说道,“皇祖父,孙臣以为诸皇叔就藩,一应开销、用度定然不会少。还请皇祖父开恩,明年只降两万石,再连年降低岁禄至一万石。”

朱棡看着侄子,再看看老朱,觉得自己就是被坑了。都商量好的事情,用得着这样吗?闹了半天,不还是要降到一万石吗?

甚至自己想着要拖下去,可是现在好了,侄子直接在朝堂上提出来了,以后都没有拖的余地!

老朱沉默片刻,说道,“好吧,明年只降两万石,此后一年降一万石,降至万石供宗室亲王供用。靖江王三年后将至每年八千石,钞万贯,余物为亲王半数。”

不少文武官员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靖江王王位都被废了,朱守谦都没了。可是现在皇帝的意思很明显,过两年肯定是要重新册立靖江王。

朱允熥和朱棡立刻谢恩,都是很感激的样子。

老朱随即说道,“晋王在京师许久,久离封藩也不妥当。两天后启程回藩,晋王世子也到了加冠之年,一并回去吧。”

朱棡立刻谢恩了,总算是能回去了。也不出意外的,作为表率自请降低宗室待遇后就可以回去。

朱棡再次谢恩,老朱大手一挥,“晋王退朝。”

虽然老朱对朱棡委以重任,令他要开始筹备、总揽西北等地的边关建设。可是对于这个三儿子,老朱也是各种限制,绝对不允许晋王无故上朝、接触朝臣。

谢恩后的朱棡离开朝堂,看了眼奉天殿,“差点给装进套里了!还说允熥心善,还不是憋着劲的不给人留退路!”

完蛋了,以后真的只能是一万石了。拖字诀是被识破了,明发谕旨了!

晋王朱棡离开了朝堂,朱允熥再次奏报,“皇祖父,明年诸皇叔就藩,多为要塞、重镇,还请陛下恩准,令宋国公前往西北练兵。”

傅友德等人立刻提起精神,练兵这事情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

而冯胜则是最为在意的人,自从和常茂闹翻之后,他就被收回了总兵印信,平时只能在凤阳闲居。这一次回应天府许久,不给他事情做、也不准他回凤阳,冯胜心里急着呢。

老朱看向冯胜,说道,“准奏。”

朱允熥继续说道,“宋国公军中宿将,只是练兵事大,还望陛下恩准令诸勋贵随行。”

老朱就开口说道,“这事你看着办,只是不准调动镇守要塞之军将。”

不少文武官员立刻嗅出来了不一样的氛围,因为皇太孙但凡有所奏,皇帝必然批准。

哪怕他们可能知道这也是皇帝和皇太孙私下里早就商量好了,可是放在朝堂上如此表现,那就是无疑展现出来了皇帝已经将诸多大权放给太孙了。

看看这些事情啊,西北练兵的事情,几乎是直接交给皇太孙来主持。

此前说过让晋王负责西北筑城、划分牧场,看似是让冯胜去练兵等等。

可是透过表现看本质,这些事情哪个不是皇太孙来出面?这样的军事大事,皇太孙才被册立没多久,就可以直接安排人手、直接调动勋贵了?

这,怕是用不了多久,就是和先太子那样了,诸事先让太孙批复,再报给皇帝定夺了。

储君,说是储君,可是做的事情和皇帝一般无二!

老朱和朱允熥一唱一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配合的非常默契。

朱允熥分寸感十足,和老朱私下商讨明确的事情,他就站出来说话。可是其他的政事,他就在旁听着不发一言,多听多看多学,有些事不急着去参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