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召返神京 2(2 / 2)

红销帐内,莺声燕啼,如泣如诉,抵死缠绵。

——

第九日,喝王进的喜酒,众人开怀痛饮,喝了酒又拉着贾琮又哭又笑,醉得东倒西歪。

早已待命的大夫们,忙给众人灌醒酒汤,最后由军士们一个个抬回家。

贾琮虽不欲醉,可也经不住劝,喝多了,让张元霸背回了官邸,一路走一路吐,一路喝醒酒汤。

次日,忠信郡王率众人启程返京。贾琮实在起不来,被亲兵抬上马车,由完颜婥服侍。

刚出衙门,便见大街上堵满了百姓,一直延伸到南门,不知几千几万人,见贾琮车驾出来,忙跪地拦车,哭喊道:“守备大人留步。”

贾琮被吵醒,忙问何事。

荣柳在车窗边禀道:“卫内千万百姓都来送大人。”

贾琮忙坐起,掀帘一看,乌泱泱不知围了多少人,心中感动,整了整衣冠,下车来,站到车辕上。

“诸位父老乡亲,琮奉皇命回京,今日就向大家伙辞行了。往日有不到之处,还望诸位海涵。”贾琮拱手道。

众百姓无不哭泣挽留,哀声震天。

忠信郡王吃了一惊,贾琮这小子是真得民心,与寻常官员特意安排的挽留做戏桥段不同。

几个乡老出列,身后跟着七八个汉子,扛着高大的绫罗伞盖,上面缀有无数小绸条,上书赠送人名氏。

“大人,这几把万民伞是卫内百姓们的一片拳拳敬爱之心,请大人收下。”

贾琮道:“琮素性疏狂,懒于政务,于百姓无尺寸之功,却蒙乡里这般厚爱,着实汗颜无地。”一摆手,自有亲兵把万民伞接过来。

“大人是古今少有的青天大老爷,刚正不阿,两袖清风,卫内百姓谁不敬仰,如今大人高升返京,大家伙既喜也痛。”乡老泣道。

贾琮扬声道:“乡亲们不必伤痛,琮的人虽去了,心却留在此地,杨总兵英明睿智,定会遣得力干将坐镇此地,本卫的良法、善法也绝不会随意废止,大家尽可放心。”

“谢青天大老爷!”百姓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个,换个官儿来,又回到以前的苦日子。

又有官学生员们出来,送上精心撰写的《青天赋》;士绅大户们出来送上酒肉,犒赏三军,也可能是欢送贾琮这个“瘟神”。

忙了好一阵,贾琮等人才重新启程,众百姓跟在后面送行。

出了城门,见十里八乡无数贫家农户带着幼儿跪在道旁,叩谢贾琮让他们家的孩子有书读有饭吃,又献上新采摘的山货、鸡蛋等土产。

贾琮不得已,再下车安抚了好一番,道:“各位乡亲,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东西太多了,我也吃不过来,就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拿回家给你们的姑娘小子们吃了罢。”

众人都笑了,硬要贾琮多少拿些。

贾琮怎会收这些穷人的东西,想了想,从地下抓起一把泥土,装进荷包里。

道:“各位乡亲,你们硬要我带些东西,我就带一抔此地的黄土罢,此后不管我身在何处、身居何职,都不会忘了辽海卫百姓的深情厚谊。”

“青天大老爷!”百姓们闻言顿时哭喊起来,其情之悲切,闻者伤心见者流泪。

贾琮数历战阵,杀人如麻,早已练出一副铁石心肠,见此情形,也不禁有些鼻酸,转头看着荣柳、王进等人道:“诸位,临别之时,有一言相赠。”

“卑职恭聆大人教诲。”众人齐声道。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我等谨记大人教诲,定当爱民如子,不负朝廷所托。”

贾琮点点头,硬起心肠,对路上的百姓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琮去也!出发!”

百姓们见贾琮去意甚坚,忙让开道路,目送着车队仪仗远去,还有上万百姓依依不舍,跟在队伍后面,直送出数十里方罢。

忠信郡王叹道:“不意此子竟得百姓爱戴如此,本王都忍不住有些佩服了。”

孙炽笑道:“皇叔祖若来当这个守备,说不定比琮哥儿还干的好些。”

“那倒是,谁不知道本王清风峻节,克己奉公,宁可清贫不作浊富。”忠信郡王圆脸笑成一朵花。

孙炽哈哈大笑,道:“那是。皇叔祖高风亮节,谁人不知。”

——

熙丰九年,冬月十一日。

贾琮一行抵达通州,天色已晚,便在驿站歇息。因人数众多,军士都在驿站旁扎营。

因贾琮带这一千亲卫并数百女真勇士都是“乡勇”,孙炽的护卫又折损殆尽,便打着护卫皇子的旗号,倒也不怕有人告他私自调兵。

安顿下来后,又派亲兵火速进城回家去报信。

夜幕降临,下了两场雪后,大观园里已是一片琉璃世界,唯有栊翠庵的满山腊梅斗霜傲雪,凌寒盛放。

此时园门将闭,贾环也不理时辰,发疯一般往园子里跑,被两个婆子拦住。

“环三爷,时候不早了,明儿再进园子顽罢。”

“给我起开!”贾环手一挥,推开一个婆子,“明儿我三哥就要回来了,我要进去报信,你敢拦我,摸摸你腔子上几个脑袋!”

贾环斥退两个婆子,沿着小路便冲了进去。

“林姐姐,三哥回来了!”贾环从潇湘馆跑过,扯着嗓子喊道。

“什么时候?”门外紫鹃忙问道。

“明天!”

贾环也不进门,一溜烟跑了,跑过秋爽斋、藕香榭、稻香村、紫菱洲。一路跑一路喊,“三哥回来了!”天色昏暗,连跑带摔,一身泥泞也不管。

最后跑到蘅芜苑,香菱听到他叫喊,忙出来问她。

贾环只说了句:“三哥明天回。”便穿过角门跑去了东府。

他实在是太高兴了,要把这个消息告诉每一个人,而且免费。

宝钗听得门外的声音,如遭雷击,自熙丰六年秋至熙丰九年冬,足足三年矣。呆立片刻,眼中泪珠滚滚而下,嘴角却扬起一丝笑意,不禁走到桌案前提笔写了两句诗:

无赖少年归何处,前度贾郎今又来。

黛玉似乎与她心心相印,几乎同时也提笔写了两句: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写完嗤一声笑了,跟着又流下泪来,这个冤家终于舍得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