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武帝龙拳,五帝真形(2 / 2)

马骥先将印玺装回木匣,收入“炼妖壶”中,而后凝神沉思。

这门“武帝龙拳”的前六重境界于他的意义重在借鉴参考。

若是直接修习,不便在人前使用倒还在其次,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在武道上已经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前世他的武道境界未必不如这方世界武道四品的抱丹之境,只是被世界锁死了上限,才未能拥有与之匹配的武道修为。

正因如此,马骥这一世重修武道,并未绕多少弯路便构建出“浑天斗胜法”的框架,并将前世所学演化为两层各三十六种变化,修行到尽头便能晋升武道四品抱丹归元。

但对应武道上三品的三十六种变化,已超出前世所有武学的范畴。

原本他只有等到修为臻达四品,才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推演更高一层的功法,如今有了这五幅蕴含无上武道妙理的“五帝真形图”,便可以提前参悟最后三十六种变化的原理诀窍了。

转过天来,顾镛终于开始巡视省内各府,马骥也辞别了父母随侍在他身侧。

他们从杭州出发,先依次经过了严州、衢州、处州、温州四府。

每至一府,顾镛不但会认真考察该地教化之风,还会在府城公开讲学三日,为当地学子讲授经书义理。

他文宗之名天下皆知,又是主管本省教化之事的高官,各府学子提前得到消息,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赶到府城听讲。

一来是聆听教诲增益学业,二来也希望有缘得到学政大人青睐,从此科考及仕途便都一帆风顺。

在此过程中,终日跟在顾镛身边的马骥便太过显眼。

众多学子辗转打听到他的身份来历,许多人都不忿唯独他一人得顾镛器重,羡慕嫉妒恨者着实不少。

这些人在听讲之余,免不得借着切磋学问的名义为难马骥。

顾镛虽然德高为尊,却是疏狂不羁的性情,总是看热闹不怕事大,又有心锻炼打磨弟子,对这些事情不仅不阻止,反而有意推波助澜。

总算马骥不仅诗词、书法双绝,各地学子虽众,却都难以望其项背,而且在经义方面也受了杜衡与顾镛两人言传身教,根基极为扎实,再辅以前两世的见识及随机应变之能,也没有一人能将他难倒。

如此一来,马骥的才名由杭州一地向各府扩散,渐渐传出“江浙第一才子”之名。

离开温州之后,他们的下一站是金华府,顾镛照例留驻府城金华县,先传见各县官员。

金华府下辖各县的学子早得到消息,纷纷赶来金华县等待顾学政讲学,也有人憋着口气要会一会马骥这位传说冠绝江浙的才子。

在金华县以北的兰溪县,有一位名为宁采臣的学子也听到这消息,原本因妻子患病而有意放弃这次机会,最终却被母亲和妻子说服,乘船由水路前来。

只是他出发时落后旁人一步,等赶到金华县时,城内的大小客店皆被各地赶来的学子住满,他已连一间客房也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