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李衡摆刀刃,司马懿走钢丝(2 / 2)

之前李衡跟关统说,把战线扩充到黄河边,会给洛阳带来极大的压力,就是出于这一点。

所谓的政治压力,在短时间内还不能致命。

但粮食压力,就要人命了。

向来淡定的司马懿,沉默了许久。

但司马懿并未慌乱,而是开始下一步的调兵遣将。

他从司马师的汇报上判断,李衡是绕道突袭的许昌。

这说明前线的军队并没有遭受打击。

整个战局是有极大的回旋余地的。

战略和战术的操作空间都非常充分。

例如依靠纵深,消耗汉军兵力,哪怕牺牲一些地方的民生也是可以的。

这个战术的特点就是,把时间拉长,用时间换空间,李衡北上的距离越长,越难以返回去,最后就只能死路一条。

再例如,如果李衡在许昌和司马昭对峙,那么司马懿就可以调度豫州的地方驻军去助阵。

地方驻军的战斗力虽然不行,却能够配合司马昭,合围汉军。

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操控空间肯定还是很大的。

但在操作这些的时候,他也面临着几個问题:

一是政治压力。

空有权力而没有威信,是长久不了的。

威信却是建立在正向成果的基础上的。

之前信誓旦旦派司马师过去,结果一顿操作,汉军打到了中原!

别说地方上那些军方大佬听说后笑得满地打滚,对司马懿更加不服,就说洛阳,此时也是怨声载道。

但洛阳还不会立刻对司马懿逼宫,因为现在逼宫司马懿,也没有任何好处,恐怕洛阳也找不出第二个比司马懿更能稳住大局的人。

二是兵源问题。

洛阳的禁军几乎抽调走了五分之四,还剩下一万多兵力。

如今局面达成这个样子,万一李衡继续北上,司马懿从洛阳是没办法再调度兵力去增援了。

他要么从青州、徐州,要么从扬州或者冀州调兵。

冀州都督是毌丘俭,一个极其难缠的家伙,对司马懿本身就有意见。

扬州都督王凌,更不必说。

青州兵都不能算精锐,徐州兵数量不多,但和扬州一样,防御孙权的。

而且这些地方军区,自司马懿夺权以来,还没有被撤换,他们的态度更多以看戏为主。

这个时候的司马懿意识到,兵源结构,恐怕只能从关中调。

但司马懿却忍住了,关中现在是最关键的时刻,只要坚持到诸葛亮死,西线就赢了。

所以司马懿除了调度豫州地方驻军,也就是外军,没有再给司马师援助了。

这是一场多方硬着头皮在前线打,又多方受到各种因素掣肘的战争。

偏偏这场奇怪的战争,战线还被李衡疯狂地拉长,拉深!

五月十六日。

“将军,前面就是襄城。”参军陈骞说道。

“李济安必然在襄城附近安排了兵马,以逸待劳。”司马昭笑道,“我等的就是这一刻,我军骑兵充足,可以随时策应,不担心对方的以逸待劳,倒是若能将李济安拖在襄城,洛阳再从豫州调一支兵马,只要拖下去,拖到诸葛亮死,整盘棋都会活。”

陈骞说道:“将军英明,现在最着急的应该是李济安,他急着想要北上,闹出大动静,逼迫我们从西线调兵。”

不多时,斥候回来了:“报!将军,襄城并未发现蜀军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