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益州将进入大唐的狂暴模式?(2 / 2)

一个国家的基层永远是最多的,只有全力动员处基层的力量,配合上层的力量,才能爆发出最恐怖的战斗力。

李衡说道:“我提均田制,是希望将田均量的分配给农民,让农民获得田地的使用权。”

诸葛亮问道:“这是为了遏制豪强死灰复燃?”

“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但三代以后,恐怕很难。”

诸葛亮沉默下来,夏风吹来,他的酒已经醒了不少。

“为何说三代以后很难?”

“因为更改制度的权力在权贵手里,他们会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用温水煮青蛙的一样的方式,对国家政策进行缓慢地、抽丝剥茧一样的更改,让人无法察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始一点点蚕食田地,等到有人警觉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诸葛亮心头震惊,他看李衡的眼神,再一次变了。

一个人才能点评当下的局势。

一个天才能判定一代人的局势。

但如果一个人能看到三代以后的局势,他是什么?

最关键的是,诸葛亮认为李衡说到了最关键的地方。

纵观两汉历史,最开始吕后颁布了《二年律令》,使得破败的天下快速稳定。

里面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均田,二是铸钱。

吕后的均田并不是北魏宇文泰时期的均田制,吕后的均田是很简单直接的给大家分配田地。

文景之治,却都是在这个均田的基础上出现的。

但吕后的均田也只是维持了不到百年,因为豪强并起,即便西汉大量遏制,依然无法改变大的趋势。

诸葛亮问道:“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改变这种现象,让均田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呢?”

“丞相何必执着于未来那些事,我们一代人只能完成这一代的事,秦始皇没能彻底消灭六国旧贵,太祖离世的时候,天下有三分之二的领土不在朝廷手里,到了武帝时期,不仅异姓王消失,刘姓王也式微。但豪强又并起,天下,问题永远没有尽头。”

诸葛亮不由得笑了笑,似乎也释怀了这个问题。

“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之后,再配上伱说的府兵制,能够征调更多的兵马?”

“是的,将土地使用权分配给农民,再从农民中抽调兵源,只要能入伍当兵,就减免赋税。”

“如何保证兵源的战力呢?”

其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满足日益频繁的战争需求,中国的兵源制度就从夏商周的民兵制转变为征兵制度。

所谓的征兵制是全民都有从军的义务,例如每一个成年男子都必须服兵役两年。

兵役结束后可以回家,但如果临时遇到战争,则就地等候调动。

征兵制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口锐减,粮食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于是以屯田制为基础的世兵制出现了。

也就是眼下三国都在使用的兵制。

世兵制的雏形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是管仲先玩出来的。

世兵制是将士兵世袭化,一代一代相传,每一代都是当兵的,并且家属集中居住,以此来制衡前线将领。

本质上来说,以屯田制为基础的世兵制,是为了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屯田的过程中,官府收走了一半。

世兵制和征兵制相比,士兵的战斗素质更高,因为是终身职业兵。

但世兵制的缺点是兵民切割开,当一代能征善战的士兵老去之后,下一代无法快速接续,容易出现断层。

对于诸葛亮提出的如何保证兵源的战斗力,李衡是这样回答的:“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训练,从京师到各郡、县,设立折冲府,上府为一千五百人,中府为一千人,下府为五百人,根据不同郡县的户籍人数不同,来制定。”

“每一府设置折冲校尉一人,左右果毅校尉各一人,长史、兵曹、参军各一人,管理当地折冲府,保证兵源和训练。”

“如此,确实能大大增加兵源,但军备又是一个问题,何时征集多少府兵,要准备多少武器,朝廷无法掌控,多了朝廷没有,少了征集上来,又没有战斗力。”

“所以接下来我们必须增加军器监的数量。”李衡说道,“必要的时候,朝廷可以允许私人登记商社,获得铸造兵器的权力,朝廷从那里购买,这样能加快兵器铸造。”

“兵器下发到府兵手中,等战事结束之后,府兵回到农田里,武器呢?”

“武器要交上来,我们现在已经全面普及纸质办公,能过完成如此精细的管理。”

诸葛亮再一次点了点头。

如果这个制度真的能施行,益州将能短时间内动员处数十万大军。

这对于开辟第二战场,以及巩固第二战场,有绝对的帮助。

而且,对于战损之后,兵源的快速补充,也有绝对的好处。

这个制度的逻辑,其实是将以前世家豪族手里的田拿出来,配置给农民,再让渡朝廷的赋税,来换取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