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忽悠孙权(2 / 2)

两个基础:货币普及和交通畅通。

三国时代,货币是非常弱的,如果吴国率先承认直百钱,并且开始大量铸造,这将意味着货币数量大增。

这对于产业群已经领先了几步的季汉,绝对是有巨大的优势的。

掌握核心生产力的季汉,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收割大量的财富。

至于交通畅通,其实这不是非黑即白的事情。

有一定的河运,可以拉通一定程度的交通,促进一定程度的商业。

在第一个阶段就足够了,肯定没办法跟大航海时代比,更没办法跟21世纪比。

在没有大运河的时代,能做到宋朝的一半已经非常厉害,足够季汉的利益获取。

二、一旦直百钱开始大量出现,商业兴起,可以考虑铜钱兑换体系的纸币了。

这个时候,银行的作用将快速凸显,李衡就能通过银行的机制,来调控国家金融、投资战略,并与军队绑定在一起。

空前规模地激发军队的战斗意志。

当然,这是后话。

总之,要充分地发挥一个国家的潜能,是需要做非常多的准备工作的。

这些吴国不可能知道,他们看到的只是目前的纸张、新盐和蜀钱等。

孙权和曹叡都已经开始效仿改革,但他们不可能知道,李衡做这些只是前期的铺垫。

“那在下能不能提一个条件呢?”张休赶紧顺杆爬。

“但说无妨。”

“希望贵国的新盐能再便宜一些。”

李衡道:“这不是由我决定的,是商人们自行定价。”

“大将军也没有办法吗?”

“我问你,最开始一万张纸能兑换多少粮食?”

“一千石?”

“那现在呢?”

“五百石。”

“为什么?”

“因为纸张数量再增多。”

“所以,价格不是我定的。”

张休怔了怔,这种说法,他还是第一次听到,仔细一想,似乎很有道理。

张休不免对李衡更加感兴趣了。

这家伙在益州杀那么多人,都没杀崩,着实是个妙人啊!

张休话锋一转,说道:“听闻最近大将军从蜀郡调了许多人到江州来,大将军要在江州组建兵马吗?”

“一是为了扩大江州城,把这里建成连通南郡、关中的商业中枢;二是为了补充兵力,去年我军在关中与曹魏打了几场大仗,损失不小,兵源需要得到及时的补给,说到这里,我倒是要问问,吴主口口声声说北伐,现在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为何不见动静?”

“我主已经开始备战。”

“何时呢?”

“何时北上,在下亦无法给大将军一个准确答复。”

“好,我们等着吴主的答复。”

李衡却也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因为这只是他的场面话,他并不指望孙权。

他不但不指望孙权,在不久的将来,他还会给孙权来个大大的惊喜。

不过现在在江州如此大的人力调动,是瞒不过吴国斥候的,所以李衡便以增兵北上和兴建商贸为由,来迷惑孙权。

“来,使者,我们一起去看看现在自贸邑。”李衡指着西面的方向,“我打算将这自贸邑扩大原来的五倍,与江州城重合,取一个新名字,叫重庆,你以为如何?”

不等张休回答,李衡开始画饼:“以后益州大部分商品云集重庆,从这里下江陵,过武昌,到建康。”

“看来大将军是准备大兴商业了。”

“北伐需要物资,现在关中战局不顺呐!”李衡故意感慨了一句,“以后还要多多依靠你们!”

打发了张休,李衡让马颙给张休赠送一些青花瓷,还赠送了两匹蜀锦,张休开心极了。

大将军说得都是对的,回去一定如实禀报。

三月二十四日,江州正式更名为重庆。

接下来,李衡准备北上了。

北上做什么?

去见诸葛亮。

这个时候见诸葛亮做什么呢?

商讨大汉土地政策的重建和国家军政体制的重新塑造。

因为,通过这一次的大清洗,朝廷手里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田。

不能只有毁灭,而没有重建。

这一次的重建,不仅仅牵涉到益州,还要覆盖汉中、关中和陇右。

其意义是深远的。

可以说商业是第二层,土地制度才是第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