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三国局势大变动(2 / 2)

曾几何时,曹魏还册封孙权为吴王。

怎么吴国使者一来,魏国皇帝还头疼起来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吴国使者带来了吴国生产的纸!

并且当真曹叡的面,谈起了吴魏两国的纸张买卖。

在得知吴国也掌握造纸术之后,曹叡的脸就像是在苦水里泡了三天三夜一样。

他没有当场答应吴国使者,而是召集群臣商议这件事。

按照老规矩,群臣自然是分成两派。

一派反对,一派赞成。

反对的一派认为现在诸葛亮已经让大魏脱了几层皮,如果再跟吴国进展纸张贸易,必然使吴国强大起来。

吴国一旦物资充足后,肯定会趁机再挥师北上攻打合肥。

孙权那个老阴逼的话,连一个句读都不要相信!

赞成的一派却认为,这样可以跟吴国缓和关系,等到纸张贸易达到一定的数量,甚至可以跟吴国提要求。

趁着诸葛亮不在益州,唆使吴国攻打白帝城。

只要吴国能拿下白帝城,益州东大门被迫,取成都如探囊取物。

赞成的这一派也不能说完全错,因为吴国内部对于目前的局势也是有很大的分歧的。

吴国有一派是坚定的北伐派,其中孙权是比较坚定的北伐派。

但是本地的世家却不愿意北伐。

还有一派是灭蜀派。

灭蜀派存在,而且地位不低,以陆逊为代表。

陆逊认为取了益州,可以与曹魏一争天下。

因为陆逊认为三国局势对一统天下难度极大,只有灭掉一方,才能进入统一倒计时。

对于吴国而言,灭掉哪一方呢?

总不能是灭掉曹魏吧?

这显然不可能!

连孙权这种北伐派也觉得不可能。

孙权的北伐和诸葛亮的北伐是有本质区别的。

孙权以北伐作为防御,诸葛亮是真心想要还于旧都。

陆逊则认为灭蜀后,吴国可以没有后顾之忧。

而且现在诸葛亮和魏国在关中打得头破血流,陆逊更加坚定地认为是灭蜀的好时机。

就是在这样的各国局势下,魏吴的合作,也出现了巨大的争议。

当然,更让曹叡愤怒的是,吴国拿到了造纸术,魏国没有!

这种争议大概持续了三天。

七月初六,曹叡召见了许久没有见的司马懿。

进宫之前,司马师对司马懿说道:“父亲,吴国掌握了造纸术,局势有巨大的变化,儿认为,现在可以实施之前的计划。”

“挑拨吴蜀关系吗?”

“是的,吴国的陆逊,一直想要西进,益州却一直痛恨陆逊,也记恨孙权称帝,这两方面都可以大做文章。”

“我知道了。”

司马懿准备了一番,进宫见到曹叡。

“臣参见陛下。”

“卿不必多礼,上座。”

“谢陛下。”

曹叡开门见山:“朕心中难过。”

“陛下因何而难过?”

“吴国掌握了造纸术,我们却没有,难道我们要一直在吴蜀两国买纸?”

司马懿淡淡一笑说道:“臣略有听闻,臣有一计。”

“哦?”曹叡连忙问道,“卿认为我们该不该与吴国做这笔买卖?”

“应该!”

“为何?”

“与吴国建立关系,并非仅仅只是缓和东南战事,更重要的是挑拨吴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