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汉军持久战略屯田五十万亩(2 / 2)

诸葛亮问道:“济安,这曲辕犁现在改造了多少了?”

“丞相,已经改造了至少三百有余。”

诸葛亮不动声色,心中却颇有些惊讶,短短十数日,竟已经三百有余。

三百曲辕犁,按照每户一把来算,每户平均耕种五十亩地,可以覆盖一万五千余亩地。

根据三国北方产粮,一亩地一年的总产可直接食用粮食差不多1.5石(180斤)左右。

曲辕犁有两大好处:

一是犁地更深,增加的农作物产粮,大概能增加20%,从之前的一亩地180斤,可以增加到216斤。

如果一个劳动者一天吃一斤,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多月的口粮。

二是从原来的三人两牛,变成了一人一牛。

在同样的时间内,三个人困在一亩田,变成了一个人一亩田,这无疑大大提高了犁总田的速度。

但其中的现实情况是牛的数量可能不够。

综合下来,从整体看,犁田的效率大概提升了两倍。

这对于现在诸葛亮施行屯田大有好处。

汉军抵达关中屯田,是从零开始耕种。

季汉的屯田其本质还是军农合一,一旦开田时间缩短,意味着可军事化训练和出兵的时间增多。

李衡说道:“丞相,请进一步说话。”

诸葛亮点了点头,走进了造纸所,跟着李衡到了他的办公署厅。

杨仪和费祎也跟着来了。

倒是李如寄在外面溜达,他对这些全然不感兴趣。

李衡说道:“丞相,若是我们都换做曲辕犁,一户人平均算三人劳作,可以耕出九亩地,但可能因为缺牛,平均一户一天耕五亩地,十天能耕完五十亩。”

“如此大大提高了开田的进程,我们完全可以在关中稳扎稳打,和司马懿打持久战。”

“济安,还需要我强调多少遍?”杨仪又严肃地说道,“这些问题不需要你来想……”

诸葛亮却打断了杨仪的话,说道:“诶,威公,让他说下去。”

李衡行了礼,说道:“下官斗胆,假设我军总兵力三万,若是要这三万人全部在关中吃饭,汉中的粮道只做预备储存,我军后勤无忧,就能和魏军在此对峙下去,以待时机。”

“至于需要多少粮食,下官也测算了一番,若是能在关中种十万亩田,其中五万亩为军屯,每年收获八万石,可供两万大军吃一年。”

“另外五万亩为民屯,同样收获八万石,按照规矩,其中四万石交上来,可以再供一万大军吃一年。”

“如此测算,在关中屯田十万亩,可以解决三万大军一年的粮食。”

杨仪说道:“济安如此测算未免有纸上谈兵的嫌疑?”

“没错,确实是纸上谈兵。”李衡看着杨仪,当场承认,但他继续说道,“十万亩地理论上需要2000户人家来种,相当于一个县的人口,用一个县来养三万大军,理论上可行,但实际远远不够。”

诸葛亮问道:“为什么?”

“粮食运输虽然近,但也有消耗,而且有时候可能遇到减产,最重要的事,县里的人也要吃,按照实际情况,至少要五个这样的县才能保证三万大军在关中的粮草。”

诸葛亮的目光一直落在李衡身上,眼睛一眨不眨。

李衡继续说道:“可能实际情况比下官遇到的还要糟糕,一县人口可能少于1万人,但按照我的推算,至少还需要一万户来种地,至于设几县,下官愚钝。”

杨仪看了一眼诸葛亮,见诸葛亮没有说话,但是眼中却亮起了光,随即目光落到李衡身上,语气也变得温和了,他问道:“一万户来屯田,就需要五十万亩田。”

“是的。”

杨仪问道:“开五十万亩你可知道需要多长时间?”

而且汉军此次来的可不止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