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变化(2 / 2)

罗大山解释道:“朝廷要求的呗,必须教够三名学徒,才能回京呢,那些安民堂大夫早就想回去了……”

安民堂,朝廷设置在各县的便民医馆,救助百姓,诊金和药钱都很低廉,让不少人看得起病。

但这些人基本是太医院子弟,要么是子女,要么是徒子徒孙,对于他们来说去往各县城就是发配边疆。

除了京城,都是乡下。

如今招收学徒,也是皇帝看地方医疗条件太差,多一些大夫,也能救活不少人。

据统计,普通的一县之地,医馆只有三五家,神婆、道士、和尚才是治病的主流。

大夫,基本是中产以上的人家服务的。

“选个机灵的,当个学徒,到时候开个医馆,可就好了,参军读书也不定比这强呢!”

罗大山说着:“老话说的好,十个抢劫的抵不上一个卖药的,这可是能传家的东西……”

“这话不假!”罗大脑袋忽然灵光一现:

“军中可招军医呢,到时候学成了直接送到军营,不仅能吃上皇粮,还能有功勋拿……”

军队如今不以人头算,而是整体算功,军医和伙头兵一样,也是能拿功勋的,评爵或者很难,但赏赐却不少。

“保不起去了京营,还能当京城人呢!”

罗大脑袋嘟囔道:“当初老子在京营,那群京城人嚷嚷着,说就是一条狗也得托生在北京城,这话听着糙,但却不假……”

罗大山附和着,倒是没反驳。

他当初当兵,可是托了老爹不少关系,在边军中不知多少人羡慕京营呢!

别的不提,朝廷每年从边军和京营辞退不少老兵,故而两年一募兵,名额只在三五万。

天下二十七省,三将军,两总督府,三十二个地方,省均不到一千人,而京城及顺天府,至少招五千人。

科举上,顺天府的举人名额如今扩到了一百六十人,而山东一省的举人名额才七十五人。

一千多万山东人,只有三五百人的顺天府一半的名额。

公平?呵呵!

罗大脑袋又说起移民和兵额挂钩的事,罗大山叹道:“这不知道是哪个龟孙出的主意,忒损了!”

“俺最近都在各村走动,迁的人要死要活,要钱要女人,乱子出了不少——”

“朝廷的话,还是要听的。”

罗大脑袋沉声道:“你如今是官,可不得听话嘛!”

父子二人在这聊着天,忽然就有人来访。

仔细一瞧,隔壁的吴老二。

三十来岁的年纪,一副混不吝的做派,整天到处乱逛,不干活,是乡里有数的二流子

而他的本钱,自然是曾经当过乡长的老爹,即使死了十来年了,但依旧让他饿不死。

“罗太爷,罗叔!”吴老二低头哈腰地凑过来,脸上挂着笑。

“怎么着?又去哪里偷鸡摸狗了?”罗大山声音冷淡。

“这不是听说您老回来了,特意来问安嘛!”吴老二也不看眼色,厚着脸皮凑上来。

“去,去,有话就说!”

罗大山懒得理他,摆摆手。

“我在乡里听说,这养廉金好像变了?”

“你小子消息倒是灵通!”罗大山随口道:

“以前若是官员殁于任上,其妻(子)则同领之,身死为止,如今变了,不再囊括其子,而只是其妻罢了!”

“那,这,怎么就变了?”吴老二惊恐,声音尖锐:“我爹可是为皇帝,为朝廷死的——”

他老娘早就死了,那他不就没钱领了?

“哼,不少人贪图便宜,死人都能过继嗣子,领上几十年,朝廷怎么吃得消?”

罗大山心里虽然也不得劲,但还是道:“今个改了,妻死则止,子女可领十载,若是年幼,子女至成年而止,身亡后嗣子不算……”

吴老二听闻,如遭雷劈。

老爹是乡长,所以他一年能领十块钱,在乡下止不定多快活呢!

如今要是没了,这日子可咋过?

“罗叔,这甚时候算?”

“就是今年!”罗大山轻笑道:

“让你领了去年的,已经算不错了,今年就得了,好好找个活干吧,好日子没咯!”

吴老二失魂落魄而走。

一路上,那些酒肉朋友们的邀请,他全部置之不理,半掩门的相好也不搭理了。

“当家的,这是咋了这是?”

“没了,都没了!”吴老二哭丧着脸:“俺爹的养廉金没了,领不了了!”

这一嗓子,立马把婆娘吓了一跳。

问清楚了,婆娘立马神情一变,叉着腰道:“你这混吃等死的东西,没钱你还坐着?”

“赶快去田里除草去,不然没饭吃!”

吴老二看着变脸的妻子一愣,半晌没缓过神来。

冰冷的大门,瞬间让他无奈至极。

咯吱。

门被打开,只见儿子露出半张脸,还不待他说话,就被锄头砸到了脚:

“爹,娘说不能让你混了,田里草不锄完就别回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