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技高一筹(2 / 2)

熊英豪回到府宅中,兴致极高,脚步欢快了不少。

这时,忽然管家低声道:“老爷,从京城来的书信……”

“恩!”熊英豪神色一变,摊手一瞧:

英豪贤弟亲启……

“你下去吧!”

熊英豪走入书房,面色严肃地摊开书信,细细看来。

来回两三遍,他心情下沉了不少。

内阁首辅朱谋来信,这是多大的殊荣啊?

但,其内容,却让他极其难受。

“四川安妥否?某听闻康国内乱渐起,怕是危及四川,老兄贵为四川总兵,应当仔细勘察,预防一二才是啊……”

如今内阁辅臣中,首辅朱谋不仅有子爵在身,更是宗室出身,一向与勋贵们亲近,交往颇多。

在那么多的文绉绉的大臣中,略显粗犷的朱谋更受勋贵欢迎。

早在去年,熊英豪就耐不住寂寞,写了书信,言语了康国之变。

防御使实力雄厚,康王暗弱,再加上卫藏国在外逼迫,可见其康国内忧外患,灭亡只在转眼之间。

此番其来信,不在乎要求其动作,调起康国的内斗,从而让大明插手,灭亡其国。

说白了,就是挑起战争。

作为四川总兵,天然就在四川立下山头,对于康国了解颇深,勾结拉拢不少人。

激化康国矛盾,简直是轻而易举。

“但,松潘却是将伐啊!”

熊英豪纠结了。

灭亡康国,他手底下这五千京营有个屁用,没有整个四川的配合,根本就做不得数。

要是没有讨伐松潘还好,巡抚一般都不怎么在意。

如果自己因康国事,破坏了巡抚的大事,未来可没好果子吃。

“啪——”

他忍不住扇了自己一嘴巴:“让你多嘴。”

松潘改土归流将起,就算是康国灭了,恐怕四川也没有精力来插手了。

兵马什么的还可以调集,钱粮的消耗可就难了。

所以目前安稳才是最正确的。

如果拖延到下半年,或者明年就好了。

当然了,阻止四川巡抚伐松潘,也是一个办法。

无奈,他只能亲笔书信,言明了难处,并且让人收集了大量的四川特产一同送去,期望减轻这位首辅的厌恶。

巡抚衙门。

“看来这位总兵还没有收到京城的书信咯。”

杨胜持着把纸扇,怡然自得地品着茶。

在他面前,一位书生对坐,笑吟吟道:“这群武夫,闻战则喜,哪里知晓擅起边衅的后果。”

“不过,抚台这番改土归流,却是妙招。”

“如今我尽力了,今后也看内阁的事了。”

杨胜略倾身,说的话带着深意。

“抚台还请放心。”

书生笑道:“陛下心意倾向安稳,康国不急一时,且,改土归流迫在眉睫,朝廷也不会拂去您的心意。”

一旦松潘地区改土归流,多出百万人,一府之地,杨胜上位是定然的。

要么为总督,要么入京,八部尚书,或者小九卿以待,已然是朝廷重臣。

即使作为首辅的朱谋,阻止其上位,夺人官位,犹如杀人父母,等于是狠狠地得罪他,下这个决定可难。

忽然,一仆从快步而来,在他的耳边轻声诉说了几句才退去。

“熊总兵收到了京城的书信了。”杨胜道。

书生则沉吟道:“看来是没走驿站,有了别的路径,竟然如此之快。”

旋即,他又展颜一笑:“不过,已经晚了,于事无补咯!”

“哈哈哈!”杨胜也大笑着。

京城。

内阁收到了四川巡抚关于松潘地区改土归流的奏章。

对此,各人态度不一。

朱谋对此,内心深处自然是反感的,这会耽误对康国的用兵。

所以,他婉转地说道:“松潘多为崇山峻岭,虽然沐王化多年,怕是还未脫离蛮化,改土归流不太合适。”

“不如改为厅,先设一二流官驭之,待过了几年,土民土官们习惯了,再改土归流不迟。”

冯显宗则旗帜鲜明地支持杨胜之见:“自洪武十二年设立松潘卫以来,其地近三百载,就算是块石头,怕是已经软了吧!”

“再者说,四川阖省都认为时机成熟,若是拖延怕是不好。”

堵胤锡也拱手道:“陛下,四川钱粮充足,巡防营、驻防京营都有信心,正是改土之时。”

“况且,两广于总督改土迅速,已然掀起了浪潮,若是朝廷不允,怕是会打击四川信心啊!”

朱谋汐高坐龙椅,目光在几人目前流转,最后到了阎应元。

“阎卿家,汝之意见呢?”

阎应元一听到皇帝垂询,心头暗叫不好。

他余光可见,朱谋脸色阴沉,冯显宗和堵胤锡则面色带笑,自信满满。

而皇帝心思不明,这就让他难受了。

“臣以为,松潘不急一时。”

阎应元拱手道:“四川境内,西南的黎州,天全二地土司规模较小,适合改土归流,正所谓先易后难,不外如是。”

这番话,虽然是赞同,但朱谋怎么听都不得劲,你这赞反对有什么区别?

朱谋再道:“陛下,臣听闻康国内乱将其,值此时,四川应该竭尽全力备战,而非松潘也,轻重缓急,应当明了。”

“康国虽有内忧,但一时半会却无结果,首辅怕是太急了些……”

冯显宗轻笑着,话语之中,满是讽刺。

朱谋气急,脸色涨红。

皇帝高坐,沉吟道:“康国之事不急,先为松潘吧!”

“陛下圣明——”

冯显宗脸上带着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