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暹罗(2 / 2)

“山东人口太少了。”

皇帝摇头:“山东近京畿,人口应该不会如此稀少。”

“朝廷应当派遣能吏去往山东。”

内阁自无不可。

他们自然不敢争论,这是因为大量的山东人口开始迁徙到吉林、辽东之故。

面对皇帝的问题,自然就得去解决,而不是去质问。

这才是内阁的本分。

一场总结大会,进行了两三个时辰。

主要问题,还是在绥远、安西两地的治安维护,以及安排。

当然,最大的敌人,满清余孽,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为此,兵部则据理力争,要求拿出五百万特别清剿费,用作战争特别支出。

工部则直言,治淮、治黄。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粮草支援绝对不能断,所以也得加钱。

听到这,赵舒连忙制止:“这场会,是查漏补缺的,而不是预算会,那得等一两个月。”

这般,话题才正过来。

事后,皇帝刚休息片刻。吴三桂就呈了奏疏:

《请止京畿募兵议》

顾名思义,就要求朝廷,不要再到顺天府附近招兵了,而是要去其他地方募兵。

毕竟在如今这个时代,虽然武器的因素占据很大的优势,但兵员的素质仍然是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戚家军的义乌兵,清朝的索伦人,都是凶悍的兵源。

吴三桂列举了唐朝的神策军,宋朝的禁军,以及前明时期的京营。

不出意外,他们都是前期很强大,中后期直接萎靡不振的典型。

吴三桂认为,固然有北京城繁华的因素,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兵源不行:

京畿兵员,多奸猾狡诈怕死。

例如前明,一开始实力强劲,就是因为多靖难老兵,淮右劲卒,所以才能强势无比。

但到了宣德年间,京营实力下滑的厉害,就是因为兵源都来自于京城。

所以,吴三桂直言,将兵源扩充至全国,多招乡间老实之辈,听话不怕死,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一番奏议,对于皇帝来说,可谓是极大的补助。

查缺补遗。

忙活了那么多年,朱谊汐才想到这些。

在封建时代,市井小民是最不适合当兵,就如同边牧不能当警犬一样。

与女人相反,朝廷最喜欢的还是老实人。

除了兵员问题,吴三桂还在末尾,隐约了提了下边军与京营互调。

这是很聪明的选择。

即,将边军调往京营体系,而京营则轮戌边疆,这对于京营战斗力是极大的补充。

但这会得罪不少家在京城的军官和士卒,毕竟谁也不想去外头吃苦。

而且,如何保障边军听话,如何成规矩等,都是个问题。

不过可以肯定,这对于京营来说,绝对是有益的补充。

“吴三桂心思很大啊!”

朱谊汐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了,立马就意识到吴三桂对企图。

五军都督府。

他想要谋求进步,除了战功就只能巴结皇帝。

而这时候,这份奏疏绝对具有重量级的作用。

“有意思,很有意思。”

皇帝露出了笑容。

绍武十二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画下了句号。

不过,西南局势,却是激烈万分。

康国兵向拉萨,距离拉萨只有百里之距,但却怎么也无法推进。

粮草限制着他们。

无奈,在勒索完一批钱粮后,这场战场才初步结束。

康国满载而归,掠夺了大量的钱财,可谓是把卫藏抢掠一空。

这种情况下,卫藏只能向朝廷哭诉,请求调控做主。

而实际上朝廷控制的青海地区,距离拉萨都有上千里,而且其中还有许多无人区,想要调控,何其难也?

最多不过是派遣使臣居中调和罢了。

卫藏也明白其理,在没有山穷水尽的情况下,他们也不敢引狼入室,所以这次来北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取火枪,火药。

朝廷也不吝啬,卖了一批高价火绳枪。

康国也火急火燎地前来购买,不甘于居后。

两千杆火绳枪,直接卖到了十万两白银,这让兵部震惊了。

他们忽然意识到,军火的利润,简直是太大了。

而云南地区则传来消息,暹罗国遣使求援。

原来,在东吁国的基础上,孙可望建立起了滇国,由于拥有着东亚先进的战斗力,且重视火器,让其实力强横。

他环首四望,北边是大明,西边是孟加拉国,南边是海,只有东边的暹罗,才是最好的目标。

阿瑜陀耶王朝虽然处于中兴阶段,但国力相较于滇国,不可同日而语。

一番交战后,暹罗苦不堪言,兵败如山倒,可谓是大输特输。

在这种情况下,暹罗借助雨季,逃过了一劫,没有办法,只能求助于大明,表示:

滇国逆贼,人人得而诛之,我国应当尽全力杀贼,但奈何力不从心……

他们倒是也不客气,直接要求出兵。

最后甚至想要一批火枪,火药来。

这就显得很无理取闹。

所有人都拒绝出兵,同样拒绝出物资。

但对于滇国的扩张,却也是无可奈何。

用赵舒的话来说:“孙可望桀骜不驯,暹罗多年不朝,朝廷除了坐山观虎斗,别无他法。”

皇帝则不甘心置身事外:“让人告诉孙可望,只要朝贡我就允许他吞并暹罗。”